正文 第36章 為青春免疫--你應當知道的知識(3)(2 / 3)

2.早戀--令青少年心動、令家長心悸的話題

新聞摘要之一:11月12日,長得比較漂亮的高一女生肖華(化名)隨父母調動來到成都,轉入該市某中學。上學僅兩天,同班一位男生就給她寫了一封“求愛信”,希望與她談朋友。肖華以為是同學搞惡作劇,沒理這事。不料次日,這位男生又寫來了“約會”條子,此外,還有同班的兩個男生也寫來類似的“求愛信”。不願陷入早戀泥潭的肖華將此事告訴了老師,經過班主任批評後,接連四五天無人再寫信求愛。孰料從21日開始,又有多名男生寫“情詩”和“情書”給她。還有男生硬要做“護花使者”,在放學時纏住她。

家有少男少女的父母,最讓他們擔心的事之一,就是孩子千萬別早戀,幹擾了“以學習為中心”的大方向。家長的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這個年齡段的情感體驗,就是以不穩定為特點的。它常常是疾風暴雨式的,而情感的風暴又是來得快去得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靈的稚嫩恰如作家張潔說的,“像一朵薄薄的雲,托不起太多的雨”,他們又如何承受得起那樣狂暴的風雨?他們在漩渦中身不由己,突然迸發的情感常常釀成衝突,甚至一場危機。

來自生理醫學專家的統計,也有一個“早”的問題。現在的小孩子不僅思考的問題比上一代人來得早、考慮得深,而且在生理上也呈現早熟的勢頭。有人說是食品中的激素多,催生了早開的花朵。也有人說這是時代進步、人類進化的必然結果。不論怎樣講,早開的花朵已經擺在我們麵前,這是我們必須應對的現實。

但是我們最想說的是,家長尤其是青少年本人,不要把早戀“擴大化”,不要“輕言早戀”。在這個年齡段,青少年對異性產生好感,被一個異性所吸引,甚至為之心動,都是很正常的事。男孩女孩交往,有的是出於“娛樂”目的--因為興趣愛好相投,玩到一起;有的是出於“自我需求”,比如有些孤獨的孩子希望通過與異性交往,尋求在家裏得不到的溫暖、關懷和理解;還有的是為了追求地位--通過與異性交往,證實自己在異性眼中的威信、魅力……這些都是看似親密,卻與真正的戀愛還不是一回事。真正是戀愛型的交往,有,但不像大人們想的那麼普遍。從發展階段來看,初始階段是一種對異性們較泛化的好感;其次是朦朧階段,這是一種比愛情淡、比友誼濃的情感;之後才進入真正的戀愛階段。在前兩個階段就扣上一頂早戀的帽子,恰恰會起到催化情感發展的反作用。

一般人們所說的早戀,其實多數處於朦朦朧朧的第二階段,這是心理特別敏感也是起落不定的時期。多數青少年此時很矛盾,他們不希望自己違背社會認可的規範,過早陷入情感泥淖,但又不情願放棄美好的情感體驗。這時,青少年應當明白和意識到,朦朧的情感是美好的,但以你的年齡不宜再往前走,那就把這一段美好的體驗,像一朵小花一樣,細心地夾到自己的紀念冊裏保存起來吧。

3.青少年應當學習與異性正常交往的方式和技巧

青少年男女生的交往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它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際觀察發現:青春期交往範圍廣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異性朋友的人,比那些少有朋友或隻有同性朋友的人的個性發展更完善,情緒波動小,情感豐富,自製力較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容易形成積極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拘謹、畏縮,妨礙青少年男女之間的交往;過分熱情、隨便,又顯得輕浮不莊重,同樣是不可取的。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異性交往呢?

首先,注意交往方式。青少年男女以集體交往為宜。課堂上的討論發言,課後的議論說笑,課外的遊戲活動等,為大家創造了異性交往的機會。使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同學,免除了獨自麵對異性的羞澀和困窘;使一些喜歡交際的同學,滿足了與人交往的需要。每個人都融入了濃濃的集體氣氛中。在集體中的異性交往,每人所麵對的是一群異性同學,他們各有所長,或幽默健談,或聰明善良,或樂觀大度,或穩重幹練……使我們在吸收眾人的優點的同時,開闊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隻盯住某一位異性而發展“一對一”的戀愛關係。集體交往,家長放心,老師支持。集體交往的形式各種各樣,如興趣小組、科技小組、學習小組等。集體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如娛樂、遊戲、競賽、旅行、小發明、小製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