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會翻“銅板”,成功不難(2)(1 / 3)

想象我們明天的生活,是一片晴朗還是一片昏暗,關鍵看你如何選擇,是放棄對知識的追求還是勇敢地向它發出挑戰,全在你的意念之間,現在苦,將來你有享不盡的甜。人生總是一個交替的過程,酸甜苦辣你都會享受到,隻是它們來臨的順序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也就不一樣。

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莫不過於知識的重要性,擁有了雄厚的知識才能幹出一番事業,拚出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不受別人的歧視,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在知識的海洋裏,你將享受到無限的樂趣。

把“野梅子”釀成“果汁”

一個人的成功,不能隻用他獲得多少成績來衡量,還應該把他在爭取成功過程中,克服了多少困難、享受了多少樂趣計算進去。

我們不否認吃苦是一條成功之路,但它不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吃苦不等於成功,它與成功雖有很大的關係,但並無必然的因果聯係。成功是一種態度,如果誇大了吃苦的作用,勢必會給人留下成功太難太沉重的陰影。

記得我們小時候,一夥娃娃比賽吃山裏采來的野梅子,剛咽下一顆,個個叫苦連天,從此見了野梅子不是皺眉,就是口吐酸水。前幾年有人把野梅子研製成果汁,人們不但認識了它的營養價值,還嚐到了它的香甜可口。在成功的道路上,吃苦和吃野梅子一樣,如果悶著頭苦讀苦幹,成功不但會變得更苦更難,甚至還會把自己已經取得的成果扔掉。如果學會把苦澀的“野梅子”釀製成“果汁”,苦會變甜,成功會越來越容易,即使遇上挫折逆境,也能從苦難中感受到樂趣。

挫折,終身伴隨你和我

大家都有過夢幻般的童年,對人生都有過絢麗多彩的向往。然而,挫折——這一人生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卻總是像影子一樣,困擾著每一個人,它使多少人的夢幻破滅,多少熾烈的追求夭折。社會實踐一再告訴人們一個不太情願接受的事實:挫折,終身伴隨你和我!

挫折是任何人都躲避不掉的。這是因為,人在世界上便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等,而這些都是一種主觀願望,它同現實可能性之間常會發生矛盾或衝突,不可能需要什麼馬上就能得到滿足。一旦遇到各種障礙,就可能造成需求上的挫折。有的想學“熱門”技術,但因名額或其他條件限製學不成;有的想進軍校,但因考試成績、年齡、身體原因等不能如願,這些都將導致需要上的挫折。麵對經常遇到的主觀意願與客觀實際之間的差距,我們大可不必自尋煩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勇敢地麵對現實。記得一位首長說過:“既然你降臨到這個世界,就得像大海隨雨水一樣,勇敢地去麵對人世間的困苦和挫折,任何懼怕和逃避都是無濟於事的。”這話講得很有哲理。在人生的旅程中,並不都是藍天白雲、風和日麗,也還有嚴冬酷暑、暴風驟雨,意外的變故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出現在你、我、他中間。這就提醒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能被突如其來的挫折嚇倒。一旦挫折來臨,我們要用坦然的態度去迎接它,同時還要辯證地去看待它,把挫折變成激發我們前進的動力。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島嶼和暗礁,難以激發起美麗的浪花。”因此,挫折對強者來說,會越挫越奮,壞事變成好事。

——不應埋怨“命運”。有人把挫折簡單歸結為命不好。我們所遇到的挫折,一般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是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一個是內在因素,包括個體生理條件、動機間的衝突、能力和期望的矛盾等。實踐證明,遇到挫折一味歸結到虛無的命運上,隻能一時地平衡傾斜了的心理,對最終戰勝挫折是無濟於事的。隻有認真地正視受挫的原因,才能夠找到戰勝挫折方法。

——振作精神,投入工作。一個人受挫後,常常會產生情緒上的不安、憂慮、憤怒、冷漠等現象。越是情緒不穩定,往往越是容易受挫,以致形成惡性循環。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趕快轉移注意力,以消除內心的苦悶。我們也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到視野開闊的地方散散步,使心境變得愉快起來;找找自己的領導、知心戰友,吐露一下內心和苦悶,以減輕思想上的負擔;找幾本有益的書閱讀,迫使自己忘掉受挫後的不快,從而以新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

聰明者,把挫折當朋友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乞丐和一富商同時迷路走進一座森林,數天之後,富商餓死了,但乞丐卻依然活著。後來有人問乞丐其中的奧妙,他說:“我對饑餓已經習慣了,而且草根也可充饑;可那富商平日大魚大肉,哪能承受這般苦,故而他早我而亡。”同理,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是一帆風順,那麼一旦遇到逆境,將顯得比別人更無法應對。因此,凡是聰明者,都是願把挫折當朋友、在逆境中磨礪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