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即陳嘉庚企業收盤後三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支援祖國,南洋華僑聯合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一致推選陳嘉庚擔任總會主席,表明了炎黃子孫強烈的道義感和愛國心。

陳嘉庚被推舉為全南洋華僑社會的最高領袖以後,領導各籌賑會,募捐並掌管了幾萬元的華僑義捐;吸引並組織了達十一億元的外彙,有利地支援了祖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戰爭。

1940年3月,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的身份回國到全國各地考察和慰問。在國內的所見所聞,使陳嘉庚對蔣介石政府感到很失望,對抗戰的前途深感憂慮。不久,他幾經周折來到延安。在延安的八天裏,陳嘉庚會見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目睹了延安軍民奮起抗戰,保國衛民的場景;並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明磊落、樸素誠懇有了很深的印象。從此,陳嘉庚決心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與國民黨的賣國行為做堅決的鬥爭。回到重慶後,在一次包括新聞記者參加的幾百人出席的講演會上,陳嘉庚舉出了他在延安時所看到的許多生動的事實,證明延安無論在哪方麵都有一派新氣象。陳嘉庚的這篇演講詞,在重慶轟動一時,對國民黨人來說無疑是爆炸了一顆重型炸彈。許多有正義感的人聽了陳嘉庚的演講,仿佛在混濁的空氣中吸到一股新鮮的空氣,紛紛奔走相告,一時傳遍重慶山城。

抗戰勝利後,國共談判破裂,內戰爆發。就在這一年,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了《南僑日報》。這家報紙同國內的民主愛國運動相呼應,開辟了反對美蔣反動統治的第三條戰線,即海外華僑保衛祖國民主和平運動的戰線。

1949年,陳嘉庚應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委任他為中國華僑委員會主任。從此,他毅然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回國定居,直到1961年因病逝世。陳嘉庚具有卓越的遠見和非凡的魄力,不論是創建實業,還是興辦教育;不論是組織南僑為國赴難,還是投身於人民解放事業,都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能,他“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嫉惡好善,愛鄉愛國”;他傾資興學的錢財約等於現在的一億美元。他辦學的目的就是愛國救國,為此他表現出百折不回的頑強毅力,他不愧為中華民族傑出的兒子,愛國華僑的楷模。陳嘉庚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他的業績永遠留在祖國的大地上。陳嘉庚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的名字將與那些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不朽貢獻的先驅們一起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