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是什麼阻礙了你的發展(3)(1 / 2)

這次記者又請他談經驗。他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取勝。麵對這位名將,這次記者在報紙上沒再挖苦他,但對他所謂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自傳中是這麼說的:每次比賽時,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裏外終點線上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裏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失敗,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

如果我們按照山田本一的方法和智慧處理生活,一生中也許會減少許多懊悔和惋惜。把目標與日常的工作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而不要讓自滿、消極、得過且過等念頭磨損了鬥誌,一輩子做一個可有可無的庸人。

同樣的智慧,美國一位老太太則說的更為直接。

美國有位84歲的老太太,1960年從紐約市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種種困難,她到達了終點。老太太的壯舉在當時轟動了整個美國,人們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感到不可思議。

在邁阿密市,有位記者采訪了她。記者想知道,路途中的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氣,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氣的,我所做的就是這樣。

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走一步,我就到了這裏。”

我們也是一樣,要實現卓越的人生,就要注重在平時工作中的積累。為了要達成大目標,就要先設定小目標,這樣會比較容易達到目的。許多人會因目標過於遠大,或理想太過崇高而輕易放棄,這是很可惜的。若設定了小目標,便可較快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你在逐步完成“小目標”時,心理上的壓力也會隨之減小,大目標總有一天也能完成。

已經去世的網壇名將亞瑟·艾虎大家一定很熟悉。他在生命後期,曾全力與艾滋病抗爭,來喚起人們對這個“人類殺手”的重視。

但艾虎的偉大之處並不僅僅是在這裏。在他之前,網球界一直是白人的天下,艾虎是打破網球界人種限製的第一人。

艾虎的成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不斷設定目標並完成的過程。他通過不斷訂立目標的方法,使自己登上了網球的王座。他說:“我早期的教練常訂下清楚明確的目標,正是我願意遵循的。這些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像贏得巡回賽這麼的重大,而是將一些有待克服的困難、需要努力和做計劃的事訂為目標。如果能達成這個目標,一定會有某種收獲。當然,不是隻有贏得巡回賽才可以作為目標的。往往一些小目標漸漸一個個地達成後,我自己都會意外地發現,嘿!大獎離我越來越接近了!”

艾虎一直以這種方式參加高難度的比賽。他說:“參加巡回賽,你總想能進入複賽。比賽時,你總希望漏接的反手球不超過某個數字。或者是你必須鍛煉體力到一定的程度,氣候太熱時,你才不至於很快就感到疲倦。這一類的小目標,可以幫助你把成為世界第一或贏得巡回賽這類的遠大目標分解為幾個較易達成的小目標。”

艾虎一生都以這種方式過日子。他實現一個具體的目標,就再訂立一個新的目標。他說:“每次你訂立一個目標,然後完成那個目標,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增強自信的過程。”自信能改變一個人,自信也能擴散到生活中很多不同的層麵。不但你對自己的專長更有自信,而且還會對很多其他的事提高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得到,因此大可運用在其他工作或另外一組目標上。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成功人士和平庸之輩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注重積累,注意利用身邊的每一件點滴小事鍛煉自己,將生活中一個個平凡的目標當成自己實現卓越的階梯。而平庸之輩隻會好高騖遠,輕率冒進,或者因為目標過於困難而放棄了奮爭的勇氣。

避免陷入“瞎忙”的陷阱人在工作中難免會被各種瑣事、雜事糾纏,不少人由於不能高效能的管理好自己的工作時間,整天忙得自己筋疲力盡,心煩意亂,不僅騰不出時間做最該做的事,有時還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結果天天忙忙碌碌,月月碌碌無為,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

一位成功心理學研究專家說:“好的員工,首先是一個好的時間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