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惠吉類格言品評(1 / 3)

【原文】

福兮禍所依;

禍兮福所伏。

【譯文】

吉福是禍患的根因,

禍患是吉福的繼續。

【彙評】

老子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又雲:“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又雲:“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少則得,多則惑。”

【譯注】

老子說:“有和無相對而生,難和易相對而成,長和短相比較而存在;高和低彼此轉化,聲和音彼此相合,前和後彼此相隨。”

又說:“想要吸收,必定先擴張開來;想要削弱,必定先使他強盛起來;想要廢棄,必定先使他興旺;想要奪取,必定先給予。”

又說:“委曲才能求全,彎屈才能求直,低窪才能求滿,少才是真正的得,多便會發生惑亂。”

【原文】

世事常新;

天道好還。

【譯文】

世事總是花樣翻新,

天道無非循環相報。

【彙評】

世事如棋局局新,奈何天行有常,主宰世事?

古者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還也。

【譯注】

即使世事如棋,局局都有新意,怎奈天道運行,總是按照同樣的規律,循環相報,並且主宰著人間呢?

古時候正是秦始皇滅掉東周那一年,漢高祖劉邦降生於世;也正是梁武帝滅掉南齊那一年,消滅梁武帝的侯景降生於世。由此可知上天是怎樣安排世事的了。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大德之人的做法,隻是順行天道;

天道沒有親與疏,總是福佑好人。

【彙評】

上言人事,下言天擇。盡人事以聽天命則得。

【譯注】

上句談人應該怎樣做,下句談天道對人的選擇。占盡人事的所能,然後聽任天命的裁決,也就是了。

【原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循道而不惑,則天不能禍;

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吉。

【譯文】

強固根本,節約費用,就上天也不能使人貧窮;

修養周備,因時而動,就上天也不能使人病弱;

遵循天道,明辨是非,就上天也不能使人遭禍;

背離道義,妄自行動,就上天也不能使人吉祥。

【原文】

衣不能貧,食不能貧,無算則貧;

人不能困,鬼不能困,妄動則困。

【譯文】

穿衣不會使人貧窮,吃飯不會使人貧窮,沒有籌算才會貧窮;

別人不能使人困頓,鬼神不能使人困頓,輕舉妄動才會困頓。

【原文】

男不好色,縱妖狐難施其惑;

女不貪財,任邪魔難售其奸。

【譯文】

男人如果不好美色,縱使妖狐當道,也難以施展其蠱惑之術;

女人如果不貪錢財,任憑邪魔降臨,也難以兜售其淫亂之計。

【彙評】

男被女騙而損財,女被男奸而失身,此類事多有,皆男貪色、女貪財之過,不可不知也。女子居家,宜謹閨房,少交接,則惑亂自少;男子在外,商旅之中,尤當謹慎。

【譯注】

男人被女人騙而損失錢財,女人被男人騙而失去貞潔,這類事情多有發生,幾乎無不是男貪色、女貪財造成的,對此不可以不了解。女子居家,應當謹守閨房,盡量減少與外人接觸,這樣被迷惑以至淫亂的事自然很少發生;男人離家在外,或在經商旅途上,尤其應當謹慎小心。

【原文】

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謙。

【譯文】

天道使盈滿者虧損,使謙虛者受益;

地道使盈滿者減少,使謙卑者增加;

鬼神使盈滿者受禍,使謙遜者得福;

人道對盈滿者厭惡,對謙和者喜歡。

【彙評】

人而能謙,位居其尊,則德以謙而愈光;位居其卑,則德以謙而人莫之能逾。其始不自居其有也,而後乃加顯加崇焉。君子之有終,蓋如此也。

【譯注】

人能謙虛遜讓,地位高的,將會因為謙虛而更加光輝;地位低的也因之不可逾越。開始是不自居,後來卻會更加顯赫、更加崇高。君子有好的結局,都是因為這一點。

【原文】

聖人斂福;

君子考祥。

【譯文】

聖人已在收獲祥福;

君子尚需省察形跡。

【原文】

崇德效山;

藏器學海。

【譯文】

培養道德,要效法高山的偉岸;

隱蘊才華,要學習大海的淵深。

【原文】

窮達有命;

吉凶由人。

【譯文】

人生窘困或發達,須憑天命安排;

世上吉福或凶禍,無非自己造成。

【原文】

以鏡自照見形容;

以心自照見吉凶。

【譯文】

用鏡子自照可以知道自己的容貌;

用心靈自照可以預見將來的吉凶。

【彙評】

陸文安公《論洪範五福》雲:“實論五福,但當論人一心。若其心邪,其事惡,縱使目前富貴,自正人觀之,無異在囹圄糞穢之中也,何福之有?其心正,其事善,雖在貧賤患難中,心自亨通,自正人觀之,即是福德。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但自考其心,則知福祥殃咎之至,如影隨形,如響應聲,必然之理也。”

【譯注】

陸九淵《論洪範五福》說:“談論五福,實際上隻應該涉及一個人的心地如何。如果心地邪惡,常辦壞事,即使他現在享受著富貴,但在品德端正的人看來,他和關在監獄、泡在糞坑裏生活沒有兩樣,有什麼幸福可言?如果一個人心地純正開朗,常做善事,即使他還在患難之中,在品德端正的人看來,這個人就是有福有德。做好事,上天就會降下許多祥福;幹壞事,上天就會降下許多禍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隻要檢點自己的行為心地,就會知道祥福與禍殃的降臨,就像身影,就像回聲,沒有不相隨相伴的,這是必然的道理。”

【原文】

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

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

【譯文】

世事紛爭,如能謙讓三分,頓覺天高地闊;

為善心田,哪怕點滴培養,可供子孫耕耘。

【原文】

要好兒孫,須方寸中放寬一步;

欲保家業,宜凡事上吃虧三分。

【譯文】

想要好兒孫,須是時時放寬一步路;

要想保家業,應該事事肯吃三分虧。

【原文】

存一點天理心,不必責效於後,子孫賴之;

說幾句陰騭話,縱未盡施於人,鬼神鑒之。

【譯文】

存心顧及了一點天理,不必急於得到福報,子孫自可靠它得福;

說話損傷了許多陰德,縱使並未完全說盡,鬼神已然看得分明。

【原文】

多積陰德,諸福自至,是取決於天;

盡力農事,加倍收成,是取決於地;

善教子孫,後嗣昌大,是取決於人。

【譯文】

多做暗中善事,就會萬事如意,這是由天意所決定的;

努力從事農耕,就可收成加倍,這是由地意所決定的;

善於教導子孫,就可子孫發達,這是由人意所決定的。

【原文】

事事培元氣,其人必壽;

念念存本心,其後必昌。

【譯文】

每一件事務,都注意積累陰德,那麼此人一定長壽;

每一個念頭,都保持純正本心,那麼後代一定昌盛。

【彙評】

兒孫心上影,天道暗中燈。

【譯注】

兒孫是自己心靈的影子,天道是暗中做事時的燈光。

【原文】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鑒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係;

勿謂一時可逞也,須知有子孫禍福之報應。

【譯文】

不要說一個念頭是可以瞞人的,要知道天地鬼神可以洞察;

不要說幾句閑言是可以小看的,要知道前後左右有人偷聽;

不要說一件小事是可以忽略的,要知道身家性命與它相關;

不要說一時之事是可以得逞的,要知道子孫後代會受報應。

【原文】

人心一念之邪,而鬼在其中焉,因而欺侮之,播弄之,晝見於形象,夜見於夢魂,必釀其禍而後已;故邪心即是鬼,鬼與鬼相應,又何怪乎?

人心一念之正,而神在其中焉,因而鑒察之,嗬護之,上至於父母,下至於兒孫,必致其福而後已;故正心即是神,神與神相親,又何異乎?

【譯文】

人在產生一種邪念的時候,鬼就在心中了,因而欺侮他,播弄他,白天看到真形,夜晚看見夢形,一定要釀成災禍才肯罷休;所以說奸邪的心就是鬼,內心的鬼與外麵的鬼相應,又有什麼奇怪呢?

人在產生一種正念的時候,神就在心中了,因而監察他,嗬護他,向上至於父母,向下至於兒孫,一定要賜給福祥然後停止;所以說正直的心就是神,內心之神和外在之神默契,又有什麼奇異呢?

【彙評】

魏恭簡公雲:“人心之靈,他人有善,有不善,皆能知之。天道至靈,遍處都是鬼神昭布森列。思慮未起,鬼神未知;方寸起思慮,鬼神早知了。信乎?神不可以欺!”

【譯注】

魏校說:“人的心思之靈敏,別人辦了好事,做了壞事,都能發覺。天道更是靈驗之極,一切地方都有鬼神森然布列。人的想法沒有萌生,鬼神當然無從知曉;一旦內心產生了某種想法,鬼神立刻就得知。你相信嗎?鬼神不可欺,實在是千真萬確啊!”

【原文】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件。

【譯文】

整天好話不離口,不如實做一件;

整天好事不離手,要防做錯一件。

【原文】

物力艱難,要知吃飯穿衣談何容易;

光陰迅速,縱然讀書行善能有幾何?

【譯文】

物力是艱難的,要知道身上衣盤中餐,來之不易;

光陰是迅速的,縱然是讀好書做好事,能有多少?

【原文】

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譯文】

每一個字都要愛惜,須知這是達到高貴的根基;

每一粒米都要珍惜,須知這是贏得富足的泉源;

每一句話都要謹慎,須知這是增長福分的基礎;

每一生靈都要愛護,須知這是實現長壽的根本。

【原文】

作踐五穀,非有奇禍,必有奇窮;

愛惜隻字,不但顯榮,亦當延壽。

【譯文】

糟蹋糧食,即使不大禍臨頭,也會極端貧困;

愛惜一字,不但榮祿顯達,而且延年益壽。

【原文】

茹素,非聖人教也;

好生,則上天意也。

【譯文】

持齋食素,雖非聖人的教導;

愛惜生靈,卻是上天的旨意。

【彙評】

高忠憲公家訓雲:“少殺生命,最可養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口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間,何等苦惱!我卻以日用口腹、人事應酬,絕不為彼思量,豈複有仁心乎?供客勿多肴品,兼用素菜,切切為生命算計,稍可省者便省之。省殺一命,於吾心有無限安處。積此仁心慈念,自有無限妙處。此為善中一大功課也。”

世人每逢生辰,或逢生子,多有宰殺生靈,酣歌稱慶者,深堪怪歎!姑無論以有用之財,花銷於無益之地;而慶我命生,致物命死,於心安乎?於理當乎?

【譯注】

高攀龍的家訓說:“少殺動物,最能培養善心,也最能增加福分,動物和人是一樣的皮肉,一樣的痛苦,隻是它不會說話罷了。不知道它在刀斧宰殺之際,有多麼苦惱!而我們卻每天吃它的肉,並用來招待客人,一點也不為它考慮,這還有仁愛之心嗎?招待客人不要很多菜肴,要上素菜,千萬要為生靈打算,凡是可以不殺生的,就要不殺生。少殺一條生命,內心就會有無限的安寧,鞏固積累這種仁慈的想法,自然會產生無限好處。這是善德培養的一門重大功課!”

世人每遇到生日,或是兒子出生,許多人總要宰殺牲畜,設宴慶賀,這就十分奇怪,令人歎息!且不論錢財花費在無用的地方,僅就慶賀我的生命,卻把畜生害死這一點來說,心裏安穩嗎?在道理上合適嗎?

【原文】

仁厚刻薄是修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