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抑盈滿是福禍關;
勤儉奢惰是貧富關;
保養縱欲是人鬼關。
【譯文】
仁義寬厚,還是尖刻淺薄,這是壽命長短的關口;
謙遜自抑,還是驕傲自滿,這是人生福禍的關口;
勤奮儉樸,還是奢侈怠惰,這是家境貧富的關口;
保養身心,還是縱欲無度,這是陰陽人鬼的關口。
【原文】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
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譯文】
為造物主所忌諱的,一是刻薄,二是奸巧;
使萬物互相感應的,一是誠懇,二是忠實。
【原文】
做人無成心,便帶福氣;
做事有結果,亦是壽征。
【譯文】
做人不帶成見,便是有福的征兆;
辦事都有結果,也是長壽的象征。
【原文】
執拗者福輕,而圓通之人其福必厚;
急躁者壽夭,而寬宏之士其壽必長。
【譯文】
執拗的人福分輕淺,而圓通隨和的人,福澤必然深厚;
急躁的人壽命短暫,而寬宏大量的人,壽命必然長久。
【原文】
一點慈愛,不但是積德種子,亦是積福根苗,試看哪有不慈愛的聖賢?
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亦是無量福田,試看哪有不容忍的君子?
【譯文】
一點慈愛之心,不僅是積善成德的種子,也是積累福澤的根苗,試看古來聖賢,哪有一位不慈愛的?
一念容忍之意,不僅是道德高尚的器識,也是播種福澤的田地,試看古來君子,哪有一位不容忍的?
【原文】
好惡之良,萌於夜氣,息之於靜也;
惻隱之心,發子乍見,感之於動也。
【譯文】
善惡的良知,是在夜氣中發現的,這是生發於靜的緣故;
惻隱之善心,是在乍見時萌發的,這是感應於動的緣故。
【彙評】
湯潛庵臨終時,戒子曰:“孟子曰: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汝等當養此真心。真心時時發見,則可上與天通。或但依成規,襲外貌,終為鄉願,無益也!”
許多事業,都從這點真心推暨出來,先生得力在此,宜其臨終猶諄諄也!
【譯注】
湯斌在臨終時,告誡兒子說:“孟子說過:猛然見到小孩子落井,人們都會產生一種驚恐憐憫之心。你們要保持和培養這種純真的心地。純真的心地時時都能發現,就可以感通上天了。如果隻是依照成規,做表麵文章,那最後就會成為一個偽善者,對人對己毫無益處!”
許多人生事業,都是從這點真心推廣發展起來的,湯先生一生從這裏獲益,難怪他到了臨終時還要諄諄告誡!
【原文】
塑像棲神,盍歸奉親?
造院居僧,盍往救貧?
【譯文】
塑造神像來供奉,何不回家侍奉雙親?
修建寺院給僧尼,何不舍財救濟窮人?
【彙評】
古語雲:“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便是況折其一日之本,即窘其數日之生。所省甚微,所損甚大,吾輩戒之!”人若不遭橫禍,施舍費得幾文?人誠能約己濟人,色色為貧人算計,存些盈餘以救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惠。乃富人惜財如惜血,目擊困苦顛連,而睽睽而祝,毫不動心,以為生財之道宜如此,不知財生而心先死矣!心既死,財能長生乎?至如小本貧民,肩挑貿易,受盡苦辛,覓得錢文微利,為一家性命所係。其遇可矜,其情可憫,我卻要在他身上討便宜,甚或用重秤,使小錢,自以為得計,不知窮人資此以養生。多不過數文錢耳,在我視之頗輕,而彼之含怨最重。隻此小節,而其人之生平可見矣!
【譯注】
古語說:“人世間第一種好事,救濟遭災遇難的人,憐憫窮苦百姓。折他們一天的本,就有幾天難以度日。我們省下來的錢很少,對他們的損害卻很大,我們要戒止這樣做啊!”人如果不是遭到災禍,施舍能花費幾文錢呢?一個人完全可以克製自己,救助別人,處處為貧苦人考慮,儲存些有餘錢財,用來賑災濟民。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可以成就大的用途;積累小的錢財,可以成就大的恩惠。有些富人吝惜自己的錢財,像吝惜身上的血一樣,眼看別人困苦流連,卻隻是旁觀,毫不動心,以為料理錢財的方法理應如此,卻不了解財富雖然增加了,可是自己的心卻已經枯死了。心既然已經枯死了,那這些財富還能長久地保存和增加嗎?另外,小本經營的窮人,肩挑貨物去出售,受盡了艱苦辛酸才得一點薄利,全家人的性命全靠它維持。他們的境遇很可憐,很值得同情,而我們卻要在這人身上討便宜,甚至用大秤,使小錢,還自以為得意,不想想窮人靠此來養活全家,而我們至多不過省幾文錢罷了。這在我們看來是無所謂的,但在他們卻最為怨恨。隻從這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我們的為人了!
【原文】
費千金而結納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
構千楹而招徠賓客,何如葺數椽之屋以庇孤寒?
【譯文】
耗損千金去結交豪門勢要,怎比得上倒半瓢糧米讓窮人果腹?
建造華屋去招徠貴賓富客,怎比得上蓋幾間茅屋讓孤兒棲身?
【原文】
謀占田園,決生敗子;
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譯文】
謀占他人田園,必生敗家之子;
尊敬授業老師,定出賢明兒郎。
【彙評】
棄產得產,苦樂不同,置產者宜曲為體貼,以為子孫永遠之計。若以產業為冤業,非但為子孫作馬牛,直為子孫作蛇蠍耳!先輩詩雲:“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譯注】
賣掉產業和獲得產業,兩家的苦樂,迥然不同。所以從別人手中購置田產的人,對賣主應該多加關照,這樣才是為子孫後代做長久的考慮。如果置買中嚴峻苛刻,把這購得的產業變成了兩家計較利益的冤業,那麼自己不但是為子孫做牛馬,而且簡直是給子孫做了蛇蠍一樣的榜樣。先人有一首詩說:“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原文】
平居寡欲養身,臨大節,則達生委命;
治家量入為出,幹好事,則仗義輕財。
【譯文】
平時要清心寡欲,保養身體,但臨大事時,卻要通達人生,舍得性命;
治家要依據收入,安排支出,但做好事時,卻要立足道義,輕視錢財。
【彙評】
王陽明雲:“世人把身命看得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都丟去了。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就是偷生在世千百年,不過作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於此處,最要看得明白!”
竇公燕山,治家惟尚儉素。每量歲之所入,除伏臘供給之外,餘皆濟人。夢祖父謂之曰:“汝本無子,且不壽,數年來陰功浩大,已名掛天曹,增壽三紀,五子俱榮。”後五子登科,俱顯貴。公為左諫議大夫,年八十有二,沐浴別親友,視死如歸,談笑而逝。八孫皆貴。範文正公深信天道,絲毫不疑,詳記其事於策,以示子孫。
【譯注】
王守仁說:“世人把性命看得太寶貴了,臨事不問應不應該赴死,而一定要委屈求生,把天理也丟到了一邊。為人而違背了天理,就和禽獸沒有什麼區別,就是苟且生活在世上千百年,不過是做了千百年的禽獸罷了。求學的人在這方麵,一定要看個清楚明白!”
宋朝的竇燕山,持家勤儉樸素,他每年都從一年收入中扣除夏冬兩季祭祀和全家生活的必須費用,然後全都用於接濟別人。他夢到祖父對他說:“你本該是沒有兒子,而又短命的,但這幾年來你暗暗接濟別人,功德很大,你的名字已經在天府掛上號了,所以給你增長壽命三十五年,五個兒子都能榮顯。”後來竇燕山五個兒子都科舉成名,並都做了高官。竇公擔任左諫議大夫,在八十二歲那年,沐浴身體,訣別親友,視死如歸,在談笑中去世。他的八個孫子也都地位顯貴。範仲淹深信天道,他把竇燕山事跡詳細地記載下來,讓自己子孫們看。
【原文】
身世多險途,急須尋求安宅;
光陰同過客,切莫汩沒主翁。
【譯文】
人生多險路,必須急急尋找安頓靈魂之所;
光陰如過客,切莫白白埋沒自己一生時光。
【彙評】
劉勰雲:“人之有心,如樹之有根、果之有核也。根拔而樹朽,核蛀而果壞,此一定之理,豈人心既喪,而反獨無害乎?”
呂新吾雲:“屬絨之時,般般物皆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可為萬古一恨!”
陳榕門雲:“心者何?理也。存順沒寧,無非爭這些子。”
【譯注】
劉勰說:“人有心,就像樹有根、果有核。樹根拔出來,樹就會枯死,核遭到蟲蛀,果就會腐敗,這是一定的道理,怎能人心都壞了,卻偏偏對人沒有損害呢?”
呂坤說:“人在臨死的時候,任何一件東西都帶不走;隻有這顆心可以帶走,卻教它壞了,所以隻得空身離開人間。這可以看作萬古的一件憾事!”
陳宏謀說:“什麼是心?無非是理罷了。存養心性、和順道德沒有停息的時候,無非就是為了這個理。”
【原文】
莫忘祖父積陰功,須知文字無權,全憑陰騭;
最怕生平壞心術,畢竟主司有眼,如見心田。
【譯文】
不要忘記祖上陰德,應知文字本身無權,作用全憑祖上陰德;
最怕平生壞了心術,畢竟蒼天有眼,可以洞悉你我心田。
【彙評】
若要文章驚世眼,全憑陰騭合人心。
汪龍莊雲:“餘三十九歲領鄉薦,謁本房師曾公,言八月十六日,漏下二十刻,餘卷以閱訖,置幾右。睫甫交,忽有瓦墜於幾,斜壓餘卷,厚不盈一指,而苔痕班剝。急取卷複校,藏於篋。方就寢,又聞幾上有聲,則餘卷出篋陳幾,而瓦失所在。次早呈薦,兩座主深為擊節。已定元十日,陸耳山師欲傳衣缽,改置第三。問餘有何陰騭,得致此祥。餘曰:‘當是先人蔭耳!’嗣晤榜首許春岩,遂同謁兩主考,俱述飛瓦事,交相詫異。內簾深夜,戶牖皆閉,瓦之來去,真不可解。傳其事者,成謂吾母苦節之報雲。”
【譯注】
若想讓自己的文章贏得世人驚歎讚美,全靠祖上陰德打動人心。
汪輝祖說:“我三十九歲考中鄉試後,拜謁老師曾公,談到在八月十六日,計時滴漏標誌著二十刻的時候,我看完了自己為應試所寫的文章,就把它放在桌子右邊。剛剛合上眼,忽然有一片瓦落在桌子上,斜著壓在了我的文章上。那片瓦厚不到一指,上麵苔痕斑駁。我急忙拿起文章,又細看一遍,放在書箱裏。我剛要入睡,又聽到桌子上發出響聲,我又把文章從書箱中取出,放在桌上,發現那片瓦已經不見了。第二天早晨,我交上文卷,兩位主考官都擊節讚賞文章寫得好。在確定我考中進士後第十天,陸耳山座師想要傳授他的學問,又把我放在第三名的高位上。他問我有什麼陰功,能獲得這種吉祥的名次?我說:‘這可能是祖先陰德恩蔭的結果吧?’後來,我見到列在第一名的許春岩,便一起去拜見兩位主考官,並詳細敘述了飛瓦的事,他們都感到詫異。在深夜內室,門窗都關閉著,瓦片的來去,真是難以思議啊!傳說這事的人,都說這是對我母親勤苦守節的報答。”
【原文】
天下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
天下第一種可憐人,寡婦孤兒。
【譯文】
天下最值得敬佩的人,是忠臣和孝子;
天下最值得憐憫的人,是寡婦與孤兒。
【原文】
孝子百世之宗;
仁人天下之命。
【譯文】
孝子德行,是百世道德的宗主;
仁人誌士,是天下國家的命脈。
【原文】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譯文】
形體端正,不必追求身影正直,身影自然正直;
聲音嘹亮,不必追求回聲應和,回聲自然應和;
道德崇高,不必追求名聲遠聞,名聲自然遠聞。
【原文】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譯文】
暗中行善的人,一定會得到明白的善報;
暗中行惡的人,一定會招致昭著的惡名。
【原文】
施必有報者,天地之定理,仁人述之以勸人;
施不望報者,聖賢之盛心,君子存之以濟世。
【譯文】
施恩必有善報,這是天地的定理,仁愛之人說明它,來勸勉世人;
善行不求回報,這是聖賢的用心,賢德君子保持它,來造福世人。
【彙評】
先哲雲:“天道福善禍淫。”理固不爽,然善者獲福,吾非為福而修善;淫者獲禍,吾非為禍而改淫。雖善獲禍,而淫獲福,吾寧善而處禍,不肯淫而要福。君子但盡吾性分之所當為者而已,不言禍福利害,其言禍福利害者,為世教發也。
【譯注】
古代哲人說:“天道總是給善良人帶來幸福,給淫邪者降下災禍。”道理當然不錯,隻是善良雖然能獲得幸福,而我並非為了獲得幸福才去行善事;邪惡者會遭到災禍,而我並不會為了避免遭到災禍而去改惡從善。即使是做好事遭災禍,幹壞事得幸福,我也寧可做好事而遭禍災,不幹壞事而得幸福。君子隻是盡力去幹自己所當做和能做的事而已,而不應該說什麼禍福和利害,禍福利害,隻是從社會教育出發才這樣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