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麵前的理路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
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遠,令人有不匱之思。
【譯文】
對眼前問題要看得開闊,不使別人發出不平之歎;
對後世恩澤要留得長遠,要使後人產生不盡之感。
【彙評】
熊勉庵雲:“做官想到去之日,做人想到死之日,便當留一二好事與人間。”
縱不能留好事,決不當再留不好事也!
【譯注】
熊勉庵說:“當官想到去職無權的時候,做人想到死去的一天,就應該做一兩件好事留在人間。”
即使不能留下好事,也決不能留下不好的事啊!
【原文】
不可不存時時可死之心;
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
【譯文】
時時可能死去,這種想法,應時時存有;
步步都要求生,這種想法,應步步躬行。
【彙評】
存時時可死之心,則身輕,而道念自生;行步步求生之事,則性善,而孽緣不染。
【譯注】
時常想到自己隨時可能死去,就不會心中掛礙太多,過分吝惜生命,而道義的念頭會自然產生;有了每走一步都要求生的做法,就會推己及人,使自己為人善良,從而也就不至沾染上任何罪惡了。
【原文】
作惡事須防鬼神知;
幹好事莫怕旁人笑。
【譯文】
做壞事時,應該提防鬼神知曉,從而懸崖勒馬;
幹好事時,不要害怕旁人嘲笑,以便勇往直前。
【彙評】
善心真切,則不怕人笑矣!
【譯注】
善心純真懇切,就不怕別人譏笑了!
【原文】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
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益厚矣。
【譯文】
福分淺薄的人一定刻薄,因此他的福分就更加淺薄了;
福分深厚的人一定敦厚,因此他的福分就愈發深厚了。
【彙評】
張楊園雲:“土薄則易崩,器薄則易壞;酒醴厚則能久藏,布帛厚則堪久服。存心厚薄,固壽夭禍福之所由分也,人其自察於用心之際哉!”
【譯注】
張履祥說:“土太薄了就容易倒塌,器皿太薄了就容易損壞;酒漿醇厚,才能久藏;布帛厚實,才能耐用。心性的厚薄,確實是長壽或短命、得福或遭禍的根源,人們應該檢查自己心性的厚薄啊!”
【原文】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
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著述行世謂之福;
有聰明渾厚之見謂之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無塵俗攖心謂之福;
無兵凶荒歉之歲謂之福。
【譯文】
有餘暇讀書治學,就是福;
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是福;
有著作刊行於世,就是福;
有敏銳渾厚見解,就是福;
無是非流言困擾,就是福;
無疾病傷痛折磨,就是福;
無塵俗瑣事糾纏,就是福;
無兵禍荒年遭遇,就是福。
【原文】
從熱鬧場中,出幾句清冷言語,便掃除無限殺機;
向寒微路上,用一點赤熱心腸,自培植許多生意。
【譯文】
在追名逐利的熱鬧場麵,說幾句清峻冷誚言語,就能消除眾人內心的殺機;
在窮困無奈的寒微路上,用一點赤紅火熱的心腸,就可振奮寒士許多的生意。
【原文】
談經濟外寧談藝術,可以給用;
談日用外寧談山水,可以息機;
談心性外寧談因果,可以勸善。
【譯文】
談論治國之外,寧談論學問技藝,可以滿足應用;
談論日用之外,寧談論山水林泉,可以消除機心;
談論心性之外,寧談論因果報應,可以鼓勵行善。
【原文】
作德日休,是謂福地;
居易俟命,是謂洞天。
【譯文】
積德的人一天比一天過得好,這叫作積福之地;
以和易坦蕩的心懷順應天命,這叫作洞府仙天。
【原文】
心地上無波濤,隨在皆風恬浪靜;
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
【譯文】
心地上若沒有紛擾,隨處都覺風平浪靜;
心性上若確有造詣,隨時都見一片生機。
【原文】
貧賤憂戚,是我分內事,當動心忍性,靜以俟之,更行一切善以斡轉之;
富貴福澤,是我分外事,當保泰持盈,慎以守之,更造一切福以凝承之。
【譯文】
貧賤憂傷,是自身命運使然,應當動於心而忍以性,靜待時機,再行一切善來扭轉它;
富貴幸福,是我的身外之物,應當持乎盈而保乎泰,謹慎守護,再造一切福來延續它。
【彙評】
若不乘此時造福,更要使性氣,縱喜怒,有些子事,便不耐煩,非但自尋苦惱,不旋踵而一敗塗地矣!
【譯注】
如果不乘富貴的時機造福於人,反而要任性使氣,放縱喜怒,遇到一點小事就不耐煩,這樣不僅是自尋苦惱,而且不及轉身便一敗塗地了!
【原文】
世網哪能跳出?但當忍性耐心,自安義命,即網羅中之安樂窩也;
塵務豈能盡捐?惟不起爐作灶,自取糾纏,即火坑中之清涼散也。
【譯文】
世俗的羅網,哪裏跳得出去?隻應克製情欲,安於義理命運,這就是在世俗羅網裏的安樂窩;
世俗的瑣務,怎能完全捐棄?隻要不生是非,不去自尋煩惱,這就是在塵世火坑裏的清涼散。
【原文】
熱不可除,而熱惱可除,秋在清涼台上;
窮不可遣,而窮愁可遣,春生安樂窩中。
【譯文】
暑熱無法消除,心頭熱惱卻可以消除,秋天的涼爽就在內心清涼台上;
困窮難以排遣,內心窮愁卻可以排遣,春天的和煦隻在心中安樂窩裏。
【彙評】
因苦而憂,憂更苦;處窮而樂,樂忘貧。
【譯注】
處境困苦,再加上因困苦而來的憂慮,更令人憂苦不堪;處境困窘而怡然自樂,卻可以樂而忘貧。
【原文】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
山水花竹,無恒主人,得閑便是主人。
【譯文】
富貴貧賤,總難稱心如意,隻要知足,當下就能稱心如意;
山水花木,沒有固定主人,誰來觀賞,自然就是山水主人。
【原文】
要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閑不得閑,偷閑即閑。
【譯文】
要知道自己何時足,知足的時候便足了;
要求得自己有閑暇,偷閑的時候才閑得。
【原文】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譯文】
知足的人足於平常,一輩子也不會遇到汙辱;
知止的人止於至善,一輩子也不會蒙受羞恥。
【彙評】
杜靜台書齋對聯:“無求勝在三公上,知足常如萬斛餘。”名言可佩!
【譯注】
杜靜台書房的對聯寫道:“無欲無求的人,怡然之樂勝過三公那樣的達官貴人;知足知止的人,恬然自足的情態勝過萬貫富翁。”真是令人感佩的名言!
【原文】
急行緩行,前程總有許多路;
逆取順取,命中隻有這般財。
【譯文】
不管快行,還是慢走,人生前程都是這麼多路;
無論順取,還是逆拿,命數決定隻有這麼多財。
【彙評】
順者遲收之,逆者捷得之,畢竟禍福若霄壤焉!人宜何從哉?
可為熱衷人下一服清涼散!
【譯注】
順取,常常後得,逆取,常常先到手,但是畢竟禍福有天壤之別啊!人應該用哪種方式獲取呢?
這句格言,可以為熱衷追求的人,提供一劑清涼藥!
【原文】
理欲交爭,肺腑成為吳越;
物我一體,參商總是弟兄。
【譯文】
公理與私欲互相爭鬥,五髒也會成為敵國;
外物和自我融為一體,天涯處處都是手足。
【原文】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
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
以保爵位之心保國家。
【譯文】
用聚積財貨之心去聚積學問;
用博求功名之心去修養道德;
用愛撫妻子之心去孝敬父母;
用保全官位之心去保全國家。
【原文】
移作無益之費以作有益,則事舉;
移樂宴樂之時以樂講習,則智長;
移信異端之意以信聖賢,則道明;
移好財色之心以好仁義,則德立;
移計利害之私以計是非,則義精;
移養小人之祿以養君子,則國治;
移輸和戎之貲以輸軍國,則兵足;
移保身家之念以保百姓,則民安。
【譯文】
把用在雜事上的金錢用在正事上,事業就能進展;
把用在宴樂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才智就能增長;
把用在邪說上的虔誠用在聖賢上,大道就能明晰;
把用在財色上的貪欲用在仁義上,品德就能高尚;
把用在利害上的精神用在是非上,義理就能精通;
把用在小人身上的俸祿用在君子身上,國家就能大治;
把用在求和異族上的資財用在國防上,軍隊就能強大;
把用在身家性命上的殷心用在萬民上,百姓就能安居。
【彙評】
凡此八移,即《易》所謂“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者也。“遷”“改”者,“移”之謂也。
【譯注】
以上所說的八個移字,就是《周易》說的“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和“改”就是移。
【原文】
做大官的,是一樣家數;
做好人的,是一樣家數。
【譯文】
做大官有做大官的路數;
做好人有做好人的路數。
【彙評】
陳榕門雲:“從好人做出大官事業,做大官不失好人本色,此為最上家數。”
【譯注】
陳宏謀說:“從做好人入手,然後一步步做到大官;做了大官,仍然保持好人的本色,這是最好的路數。”
【原文】
讀書者不賤;
守田者不饑;
積德者不傾;
擇交者不敗。
【譯文】
讀書求學的人,不會淪於卑賤;
守田躬耕的人,不會遭受饑餓;
行善積德的人,不會招致傾覆;
審慎交友的人,不會遭到失敗。
【彙評】
人宜常將此四語律身訓子。
【譯注】
人們應該常用這四句話來要求自己,教育子孫。
【原文】
一時勸人以口;
百世勸人以書。
【譯文】
勸人一時,用口即可;
勸人百世,用書才行。
【彙評】
張夢複雲:“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常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先哲雲:“流通善書,貽澤最遠。”人誠能重刊不朽,廣布無窮,則一句善書,提醒了一點善心,成就了百世善人,非但轉禍為福,直如起死回生。乃好為阻施者,動曰不中用,甚且目之為迂,笑以為腐。噫!是絕善類也,是滅善教也!若人盡效尤,則善者幾淪沒而永絕於天下後世,又何異於焚書坑儒矣乎?言念及此,哭盡眼中血矣!
【譯注】
張夢複說:“人能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言行有益於人,而痛切戒止損害人的行為,那麼天地一定會佑護他,鬼神一定會歎服他,他就可以享有很多吉福了!”
古代賢人說:“能夠傳播好書,給人留下的恩澤最為久遠。”如果後人能夠重新刊印,代代相傳下去,那麼,好書中的一句話,點醒一個人的善心,就成了百代的好人,不隻可以使人轉禍為福,簡直就像起死回生。然而那種喜歡說三道四,阻止別人做事的人,動不動就說不中用,甚至譏笑諷刺,把刊行好書看成是迂腐的行為。唉!這是滅絕善良事物和啟人向善的教化啊!如果人們都像他那樣,那麼善良的事物就將沉淪埋沒,而被永遠消滅於天下後世了,這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有什麼不同呢?我想到這兒,都要哭幹了眼中的血淚!
【原文】
消前愆,賜來福,辛君慈悲度世;
往不追,來不拒,宣聖賢術誘人。
【譯文】
消除前世罪孽,賜給來世幸福,佛祖以大慈大悲救度世人;
過去的不追尋,未來的不拒絕,孔子以聖賢之道引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