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殃天年。
【譯文】
富貴人家不寬容,一定有飛來橫禍;
聰明的人不厚道,必然會無妄亡身。
【原文】
倚勢欺人,勢盡而為人欺;
恃財侮人,財散而受人侮。
【譯文】
仗勢而欺淩人,權勢消奪,一定被人欺淩;
恃富而侮辱人,家財蕩盡,一定受人侮辱。
【原文】
暗裏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兒孫;
空中造謗者,造的是本身罪孽。
【譯文】
暗算別人,結果會落在子孫身上;
誹謗別人,最終會造成自身禍殃。
【彙評】
天道好壞,不爽一線,未有不反中其身者。世間奸險之徒,縱不為他人謀,獨不為自己慮乎?古詩雲:“於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譯注】
天道報應,分毫不爽,沒有造惡作孽而不反害了自己的。世上那些奸佞邪惡的人,即使不為別人著想,難道竟不為自己著想嗎?古詩說得好:“於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原文】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
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譯文】
肥甘飽腹,輕裘暖體的人,如不節奢欲,定然損福;
廣積產業,富貴驕橫的人,如不知止步,終將殺身。
【彙評】
天道滿忌,滿則必覆,此理之一定者。
王允昌家訓雲:“凡非分之富貴,能於此看得破,遠之避之,自是天地間一好人,雖貧賤以死,光榮多矣!若念頭一錯,必將攘臂,何所不為?無論為千古笑罵,往往奇禍隨之。吾願子孫以此為戒!”
【譯注】
天道忌盈滿,盈滿就一定傾覆,這是一定的道理。
王允昌家訓說:“凡是不屬自己應得的富貴,能夠看透徹,遠避開它,這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好人了,即使他因貧賤而死去,也有無盡的光彩和榮耀。假如念頭一錯,必然會捋起衣袖,急忙追求,那還會有什麼事幹不出來呢?不但為千古的人所譏笑辱罵,往往還會帶來奇禍。我希望子孫以此為戒!”
【原文】
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譯文】
臨於危難的,是安於高位的人;
至於丟失的,是保其所有的人;
陷於動亂的,是有所統治的人。
【原文】
慶者在堂,吊者在間;
禍與福鄰,莫知其門。
【譯文】
慶賀的人還在廳堂,吊喪的人已經來到巷裏;
災禍與福慶的鄰近,甚至分辨不清各自的門。
【原文】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譯文】
嗜愛深切,錢財必然多費;
多積多藏,丟失必然多損。
【原文】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名高於人,眾必非之。
【譯文】
樹木超拔於同林,必然遭到疾風的摧折;
名望過高於同人,必然遭到眾人的非議。
【原文】
有高人之行,必負非於世;
有獨見之慮,必見贅於民。
【譯文】
有高過世人的言行,必然受到世人的非議;
有超越世俗的思想,必然受到人們的嫌棄。
【原文】
位尊身危;
財多命殆。
【譯文】
地位尊顯的高官,處境危險;
財寶盈門的富翁,生命危殆。
【彙評】
田靜持雲:“位高未必危人,而禍常加之;家富未必樹怨,而怨常集之者,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廉也。故處世宜知退,律身須知廉。”
劉夢複雲:“人生適意之事有三,曰貴,曰福,曰多子孫。然三者,善處之則為福;不善處之,則反足為累。至為累,而求所謂福者,不可見矣。何則?高位者,責備之地,忌嫉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凡有榮則必有辱,有得則必有失,有進則必有退,有親則必有疏,若但計丘山之得,而不容銖兩之失,天下安有此理?但己身無大譴過,而外來者平淡視之,此處貴之道也。予每見世人,處好境而鬱鬱不樂,動多悔吝憂戚,必皆此三者之故。由不明事理,是以心褊見隘,未食其報,先受其苦。能靜體吾言,於擾擾之中,存熒熒之亮,豈非熱火坑中一服清涼散,苦海波中一架八寶筏哉!”
【譯注】
田靜持說:“官位高本身並不一定危險,但是災禍常常到來;家財富足本身並不一定產生怨恨,但怨恨常集中到富家。原因是處高官位的人,隻想上進而不懂得謙退;家財富豪的人,隻知道得而不知道喪失。所以處世應該知道退身止步,律身應該懂得節儉不貪。”
劉夢複說:“人的一生順心的事有三種,就是顯貴、富足、多子孫。但是,這三者,處理得好了才是福;處理不好,反而成為累贅。到了成為累贅的時候,再去求人們所說的福,那就看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高位,是遭到責備的地方、嫉妒的門戶、怨恨的場所,還是利與害的關口、憂患的洞窟、勞苦的淵藪、謗毀的靶子、攻擊的場地,所以古代聰明人,往往對官高位顯望而卻步。事情總是有榮就有辱,有得就有失,有進就有退,有親寵就有疏遠。如果計算山那樣大的所得,卻不容許有一銖半兩的所失,豈有這種道理?隻要使自己不至遭到譴責,外人對自己就很平淡,這是居官者的處世方法。常常發現,有的人處境很美滿卻鬱鬱不樂,悔恨憂傷,一定是這三者的緣故。由於對事理不明,思想偏頗,見解狹隘,往往還沒有得到好處,就會遭受痛苦。如果能夠靜心體味我的話,在紛擾的塵世,保持明了的看法,豈不等於在熱火坑中吃下了清涼散,苦海波濤中得到了八寶筏嗎?”
【原文】
機者禍福所由伏,人生於機,即死於機也;
巧者鬼神所最忌,人有大巧,必有大拙也。
【譯文】
機緣是福禍的根源,人憑機緣而生,就會因機緣而喪命;
巧智是鬼神所大忌,人有絕頂巧智,就必有絕頂的愚蠢。
【彙評】
今人無事不用機巧,殆未之思耳!
【譯注】
現在人們處理事情沒有不用機巧的,這該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哲理吧!
【原文】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未免災及其身;
設陰謀,積陰私,傷陰騭,事事皆陰,自然殃流後代。
【譯文】
說刻薄話,辦刻薄事,存有刻薄心,種種都刻薄,未免給自己帶來禍患;
策劃陰謀,累積陰私,傷害陰功德,事事皆陰險,必然給後代貽留災殃。
【原文】
積德於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
造惡於人所不知,是謂陰惡,陰惡之報,較陽惡加慘。
【譯文】
暗中行善,別人不知,這叫陰德;陰德的福報要比陽德加倍多;
暗中作惡,別人不知,這叫陰惡;陰惡的禍報要比陽惡更慘烈。
【原文】
家運有盛衰,久暫雖殊,消長循環如晝夜;
人謀分巧拙,智愚各別,鬼神彰癉最嚴明。
【譯文】
家道有興盛衰敗,雖然興衰久暫不同,消長循環如晝夜;
謀略有巧智愚拙,雖然智愚情況相異,鬼神好惡最嚴明。
【原文】
天堂無則已,有則君子登;
地獄無則已,有則小人入。
【譯文】
沒有天堂便罷,如果有天堂,隻有君子登臨;
沒有地獄便罷,如果有地獄,隻有小人墮入。
【彙評】
或問天堂地獄之說,曰:“善則心體潔淨,光明正大,為陽剛君子;惡則心體邪暗,偏曲昏晦,為陰柔小人。陽從陽類,入乎天,陰從陰類,入乎地。”
【譯注】
有人問我對地獄天堂的看法,我回答說:“為人善良正派,內心正直潔淨,光明正大,就是陽剛君子;為人邪惡,內心淫邪陰暗,偏俠狡詐,就是陰柔小人。陽剛君子從屬於陽類,當然要上天堂;陰柔小人從屬於陰類,自然要入地獄。”
【原文】
為惡畏人知,惡中冀有轉念;
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
幹壞事害怕被人發覺,作惡中還有轉惡從善的希望;
辦好事生怕別人不知,為善處便是棄善從惡的根由。
【原文】
謂鬼神之無知,不應祈福;
謂鬼神之有知,不當為非。
【譯文】
說鬼神沒有知覺,那就不應祈求吉福;
說鬼神必有知覺,那就不該做歹為非。
【原文】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
勢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
【譯文】
在大勢所趨,很多人都違心從惡時,自己不隨波逐流,這就是做了好事;
在大勢所趨,很多人都一心從善時,自己不見賢思齊,這就是幹了壞事。
【彙評】
前者若更乘勢以行善,此是大善;
後者若更乘勢以作惡,此是極惡。
【譯注】
前者如果乘勢去做好事,就是大善;
後者如果乘勢去幹壞事,就是極惡。
【原文】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勿以善小而弗為也;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勿以惡小而為之也。
【譯文】
善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成就名望,不要因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惡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毀滅自身,不要因為惡事很小而就去做。
【彙評】
孔子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又雲:“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又雲:“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譯注】
孔子說:“積累善德的家庭,必然有著不盡的吉慶;積累不善的家庭,必然有著不盡的禍殃。”
又說:“小人不以不仁愛為恥辱,不見利益就不做事,不給予威脅懲罰就不改正錯誤。用小的懲罰來促使大的猛省,這是小人的福氣。”
又說:“小人以為小的善行無濟於事而不去做,以為小的惡行無傷大體而不肯改正,所以終會使惡行多到不可掩蓋,罪行大到不可解救。”
【原文】
於福作罪,其罪非輕;
於苦作福,其福最大。
【譯文】
在幸福生活中作孽,這樣的罪孽非同一般;
在貧苦處境裏積福,這樣的福報最為可觀。
【彙評】
顏光忠雲:“濟人利物,無時之一分,可當有時之萬分,若必待富有而後行,誠恐後來之富有不可必,而今日之美事反虛過矣。”
【譯注】
顏光忠說:“幫助別人,困窘時的一分,就比得上富有時的萬分。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富有了再去行善,恐怕後來的富有不一定實現,而今天救助別人的時機卻白白錯過了。”
【原文】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譯文】
做好事就像春天的草,雖然看不見它的生長,卻每天有所生長;
幹壞事就像磨刀之石,雖然看不到它的減損,卻每天有所減損。
【原文】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
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子孫榮之,宗族鄉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孫羞之,宗族鄉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
【譯文】
假如幹好事卻使父母生氣,兄弟埋怨,子孫羞愧,親戚鄉鄰鄙視厭惡,那麼不幹好事還可以;既然父母喜歡,兄弟高興,子孫榮耀,親戚鄉鄰敬重信任,何苦不去做好事呢?
假如幹壞事卻使父母喜歡,兄弟高興,子孫榮耀,親戚鄉鄰敬重信任,那麼去幹壞事還可以;既然父母生氣,兄弟埋怨,子孫羞愧,親戚鄉鄰鄙視厭惡,何苦要去幹壞事呢?
【原文】
為一善而此心快愜,不必自言,而鄉黨稱譽之,君子敬禮之,鬼神福祚之,身後傳誦之;
為一惡而此心愧怍,雖頻掩護,而鄉黨傳笑之,王法刑辱之,鬼神災禍之,身後指說之。
【譯文】
做了一件好事,心中就欣悅,不用自己張揚,就會鄉鄰稱譽他,君子敬重他,鬼神福佑他,背後之人傳誦他;
幹了一件壞事,內心就慚愧,雖然極力掩飾,仍然鄉鄰傳笑他,刑法懲罰他,鬼神降禍他,背後之人指點他。
【彙評】
此二者孰得孰失?
【譯注】
這二者,哪種是得,哪種是失呢?
【原文】
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無用之人,苟存心於利己,於人必有所害。
【譯文】
做官的人,隻要存心愛護百姓,就一定能幫助百姓;
無位之人,隻是存心考慮私利,就一定會危害別人。
【原文】
膏粱積於家,而剝削人之糠核,終必自亡其膏粱;
文繡充於室,而攘取人之敝裘,終必自喪其文繡。
【譯文】
家中堆滿美味佳肴,卻去搜刮別人的粗劣飯食,最終必定連自有的美味佳肴一起喪失;
室內掛滿錦繡美服,卻去搶奪別人的破衣襤衫,最後必定連自有的錦繡美服一起喪失。
【彙評】
人謂不知足者,無時而足;吾謂不知足者,必有時而真不足也。
周石藩雲:“人心無厭,得隴望蜀,勢所必至。告之以蜀不必望,退而守隴足矣,而其心且拂然怒,必至求蜀不得,並其隴而亦失之,而後悔其心之過奢,才之妄用也。人情往往如此”
【譯注】
別人說,不知足的人,沒有知足的時候;我說,不知足的人,一定有真正不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