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亦即即使絕交也不說對方的壞話。
這些與人相處的心得在中國依然存在。而且,中國人對所宿的“人際關係”開始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輕易將心交給對方,但一旦決定坦誠相見時,便廣開胸襟把你當作朋友地交往。
但若遭到信賴的朋友背叛時,又當如何呢?大抵中國人是會先悔恨自己交友不慎,卻很少因此責怪朋友的不是,或者背後說壞話的,因為他們認為是自己的不察而導致的結果,應由自己負責。
有學問教養,始為人上人
人們常說要了解中國,可以讀《三國誌》開始。構成《三國誌》的主要靈魂為魏、吳、蜀三國鼎立,他們都夢想能統一天下,於是展開了一連串的外交鬥爭或武力爭鬥,每個登場的人物都有他獨特的個性,從這些個性中將欲望與怨恨表露無遺,在他們征服整個中國大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各展其權謀術數的絕招。《三國誌》這本書不但讀起來有趣,也可順便進一步認識中國。
在《三國誌》裏有一名叫呂蒙將軍的人物。他仕於吳國的孫權,是幫助吳國擴大疆土的謀將。他因出身微寒,又欠缺教養與學問,起初無法獲得大部分人的尊敬。不過呂蒙也知道自己的缺點,便努力研習用兵的學問,漸漸地學識也好起來了。
某日,有一個叫魯肅的將軍造訪呂蒙的屯營。魯肅告訴呂蒙他正往前線途中,剛好經過此路,便順道來訪。
在幾杯酒過後,呂蒙以另一種口氣問魯肅:
“請教您這次赴前線,將用什麼樣的作戰方式?”此時,將呂蒙視為是門外漢的魯肅便很驕傲地回答說:“什麼?哦!不,我們將看情勢而定,再采取對付的方式”呂蒙聽了便說:
“對方可是關羽這一號棘手的人物,最好能有相當的準備再去作戰。”
說了便幫魯肅想了五個對策。
談對策之際,話題漸漸展開,淵博的兵法知識,終於讓魯肅得以了解呂蒙。
不一會,魯肅便拍著呂蒙的肩膀說:
“我原來以為你不懂兵術,現在一席談話之後,才知您學識淵博,您已非當日的吳下阿蒙了。”
於是兩人便因此而拜為兄弟。
從這個故事中產生了“吳下阿蒙”這句成語,表示“沒有學問教養的人”,現通用於中國。
所以應避免先入為主的批評。
上麵這個故事另有一說,呂蒙得知魯肅不再小看自己,便對著魯肅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現這句話也被引為通俗用語,這句話明顯地表示,我們不能以從前的觀點來評論一個人的是非。
相信每個人都不喜歡當“吳下阿蒙”,而期待讓別人“刮目相看”吧!不過,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的話,倒更期望年輕人能有讓人“刮目相看”的表現。孔子不也言“後生可畏”嗎?可見孔子對年輕人期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一種人,在容貌、才能、言談方麵並沒有什麼卓越之處,可是與人交往卻堪稱能手。
你時常想;“若論長相我比他還要英俊幾分呢!可是,為什麼他的交際能力勝我一籌呢?”
隻比容貌,你的確在他之上,隻比較才能,你的確是在他之上,但是,他之所以受人歡迎,關健不在容貌之佳、才能之優上,而是在於他是個能夠衷心與別人在一起而感到充實樂的人。
比如你乘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到了某地,又累又乏,對方公司派來接你的人在門外站著,舉著的標牌上寫著“某某先生有人接您。”你拎著皮包走了過去,對方馬上放下自牌子,接過你的皮包握住你的手;“您就是某某先生吧?旅途辛苦了!”然後把你領到汽車前,打開車門讓你先上車。沿途又不停地指點介紹著風光古跡,經過這一番接觸交談,你們仿佛成了十年沒見麵的老朋友。你把他當成了此地最信賴的一個人,他把你當做遠方來的親兄弟。你們在一起談工作、談家庭,談收入,達到了無話不談的程度。靠著你的努力,加上他的幫助,你此次出差的一切任務都順利完成了,到走時真成了難舍難分的好朋友。
《三國演義》裏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靠的就是這種一見如故,十年知己的緣份而結成“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的手足之情。終成大業,創立蜀園。
一見如故,猶如十年的知己是說你首先要從言行上表現出你的真誠。與初次見麵的人說一句“今天能夠遇到您,實在叫人高興”這種發自內心的話,已經夠使對力對你產生好感了,剩下的就要看你今後的行動了。如果你倆一起散步,天又熱得很,正巧走到冷飲點,這時你掏出錢要買飲料,而對方也要爭著買,你輕輕地用手一擋說:“都是朋友,有什麼客氣的。”他會默默地把錢收回去,在心裏他已經承認了你剛才的提議,喝完飲料之後,你們彼此的心理設防就都打開了,就可以天南地北地高談闊論起來,彼此也就成朋發了。有一部電影叫《陌生的生朋友》,講的是一個姑娘因故出走,而跟她同車的一些旅客就耐心開導她,幫助她,使她感到了生活的美好,鼓起了她重新生活的勇氣。有的旅客說一見她就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看待,這就是真誠,而又被對方真誠地接受了,架起了心靈的雙向交通。如果是虛偽的甜言蜜語,口蜜腹劊,笑裏藏刀,人們憑著直覺一眼就會看穿。許多火車站的出口處都有這樣的騙子,他們專找那些農村打扮的人,湊上去:“大嫂,大姐我幫你們拿東西”,或者“我領你們找旅館又近義便宜。來,這個包我給你拿著”。盡管他們說得多麼熱乎,多麼天花亂墜,但這些旅客還是躲得遠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