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妙是正因佛性;能夠了解眾生法妙,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了因佛性;佛法妙是作眾生得度的機緣,是緣因佛性;所以《華嚴經》上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無差別之法即是妙法,不但諸佛已證得,一切眾生也是本來具足。我們按照《普門品》的開示,念觀世音菩薩的德號,念到一心不亂,沒有思量分別就是妙。能夠超凡見,不著有,凡夫眾生是遍計所執性,處處有執著,所以處處有障礙,能夠念觀世音菩薩念到業盡情空,就能夠顯發本具的妙法,能夠脫離二乘的聲聞、緣覺乘的聖解,不著空,超情離見,就是妙法。

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因為證此妙法而圓成佛道;眾生迷昧,錯用本具的無差別的妙法而妄起分別思量,即妙為粗,成為苦惱眾生。因為迷惑顛倒而造惡業,因為造惡業而招感生死輪回苦,所以眾生本具妙法而不能相應,猶如在礦之金,好像金礦裏麵的礦石含有黃金,但是沒有提煉出來;諸佛證得妙法而相應,猶如出礦之金。雖然諸佛與眾生相上有千差萬別,但是本性不二,所以說:“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我們修行《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是念我們本具的佛性,本具的慈悲與智慧。

“但盡妄緣”,首先我們要從業果如理取舍上來修,如果我們業果不能如理取舍,就不能夠盡妄緣。

有一位禪師,自己在山上搭一個茅棚修了十年。有一對母女對這位禪師非常有信心,十年都很虔誠供養他,但是禪師沒有找到正確的修行方法,所以十年還沒有開悟,他就想著要離開,到外麵去參學,尋師訪道。

這對母女就挽留他,說:“師父啊!請您老人家遲幾天再走,我們為師父做一件衲衣。”禪師就留下來。

過了幾天,這對母女就把做好的新衣服送上來供養法師,同時還供養了四錠元寶作為盤纏,然後就禮拜而退。

當天晚上,禪師在打坐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一種境界,看到一個天童子捧著一朵大蓮花,周圍還有無量的天人圍繞著,天樂鳴空,然後這個童子來到禪師麵前說:“禪師,您的壽元已盡了,阿彌陀佛派我來接引禪師往生西方,請禪師上蓮台。”

禪師還是比較有定力,他就想:“我平時沒有修淨土,我都在參禪,怎麼會有蓮台來接引呢?”還是不放心。

這個童子一直就在旁邊催他:“快一點,快一點上蓮台。”

禪師被逼不過,他就順手把自己座位旁邊的一隻引磬放在蓮台上,這個天童子和天人就離去了,天樂也漸漸地遠去。

第二天早上,禪師正準備離開茅棚去外麵參學的時候,就遇到那一對母女非常匆忙地趕上山來,頂禮禪師,然後拿出一隻引磬,就問禪師:“師父,這支引磬不是您老人家平時經常用的嗎?為什麼會跑到我們家馬肚子裏麵去呢?”

原來這對母女她們家裏麵,昨天那個母馬就生了小馬駒,一生來就死掉了,她們就把死掉的小馬駒剖開來,就發現小馬的肚子裏麵放著禪師的引磬。禪師聽說以後就嚇出一身冷汗來,馬上就說了一個偈子:

一襲衲衣一張皮,四個元寶四個蹄,

不是老僧定力深,險與汝家作馬騎。

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相,諸法的總相就是空相,是諸法空相,但是相上是因果不虛的,所以我們要精進地修行,要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法門,此生此世能夠讓我們心想事成,所求如意,將來能夠讓我們順利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要能夠“但盡妄緣,即如如佛。”

接下來說“蓮華”,以蓮花來比喻妙法。

以前有一位儒家的學者是湖南道縣人,叫做周敦頤,他就作過一篇文章,叫做《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亭亭淨植,香遠益清。

佛法裏麵以蓮花來比喻妙法,有六重含義:跡門三喻,本門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