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個姓高的秀才,他很聰明,十四歲就考中秀才了。然後他父母親就希望他早點成就,早點安心,十六歲就給他娶親,娶了一個妻子叫做樊氏,但是娶過來以後,這個女子貌美而性惡,相貌是很漂亮,但是脾氣很暴躁,河東獅吼,夫婦兩個就經常吵架。
但是高秀才的嶽母還是很好,很賢惠,覺得,“哎呀,我這個女兒對夫婿這麼不好,還是不行。”就很憂愁,她也沒其它辦法,就隻好一心一意念觀世音菩薩,祈禱觀世音菩薩,就感得觀世音菩薩托一個夢,告訴她說:“你知道你女兒和你女婿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矛盾,結婚以後沒多久就天天吵架嗎?其實你女兒前生是某某寺院的一隻老鼠,你女婿前生也是一個書生,就在那個寺院裏麵讀書。老鼠就跑到書生的房子裏麵去,專門趁他讀書,就跑出來搗亂,趁他一不注意,把他的書就咬爛了。書生開始還能夠忍受,後來它咬爛好多書,就很生氣,無明火起,一塊石頭扔過去就把老鼠打死了。要知道他們因緣沒有盡,現在又做夫妻,所以現在惡業成熟,因緣會遇了,要來索命,所以他們吵架。”而且高秀才的妻子很奇怪,他一拿起書,就要找理由來跟他吵架,不拿起書就沒事,反正就讓他不能讀書。
然後觀世音菩薩夢中間跟他的嶽母說:“現在因緣會遇時了,所以要來索命。並且前生是障礙他讀書,現在還是隻要你女婿一拿起書來,她就會要找借口跟他吵架,一直要把秀才氣死方休。如果你能夠虔誠地誦《普門品》,或者會有挽救的希望”。
嶽母醒了以後,就把這個夢告訴秀才的父母,然後說我們一起來念《普門品》好了。很奇怪,就從念那一天開始,他們就不吵架了,連續兩三個月都沒有吵架,很平靜。嶽母就認為還是很有感應,就跟這個秀才講,叫他也念觀世音菩薩。
後來他們那個地方上來了一位法師,年紀比較大了,深明因果,很多人就跑去請那位法師指教。樊氏也很好奇,她也跑過去請那位法師給她指點指點,那法師拿起桌上一杯水,照著樊氏的臉就潑過去了。周圍的人嚇死掉了,因為知道樊氏的脾氣很暴躁,你不惹她,她都要罵人的,你這個一杯水潑過去,她肯定會罵的。但是很奇怪,那位法師就說了幾句話,樊氏很平靜,也沒有罵人,也沒有吵,而且禮拜那位法師,就退出來了。
後來大家覺得好奇怪,問那位法師說:“到底你說什麼,說得她不敢發脾氣?”
法師就說:“我給她念了一個偈子,‘莫要瞋,莫要瞋’,不要發脾氣,‘前生亦非假,今生亦非真,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
那麼他這麼一說,其實樊氏頓然醒悟過來了。以後她的脾氣都完全改過來,成為一個很賢良、並且很孝順的兒媳婦,整個縣的人聽說,都了解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後,都持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麵開示說持名無畏:“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釋迦牟尼佛他所教化的這個娑婆世界裏麵,有示現於六道裏麵隨類化身的法王子菩薩,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之多,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的菩薩來化現,你看,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這樣子多的法王子菩薩,能夠繼承法王之位的這些大菩薩叫法王子菩薩。他們所修的法門各各不相同,《首楞嚴經》上麵所講的二十五聖修證圓通,什麼是二十五聖修證圓通?十八界加上七大,就是二十五聖修證圓通。這個二十五類就可以概括八萬四千法門,概括無量法門,這個六十二億恒河沙數菩薩他們各各法門不同,他們的智慧不同,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這個兩句是最重要了。含容是心妙,菩薩心妙,所以能夠含容十方無量眾生。“周遍法界”是身妙,因為身妙,所以能夠普遍地示現十法界四聖六凡之身,能夠三十二應身,十九類說法來教化眾生。
“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因為我是得真圓通,我是由依這個聞性的不生不滅的妙理,由耳根的能聞的聞性不生不滅的妙理來起反聞聞自性的妙智慧,下手的方便就是菩提涅槃之本,當然是真圓通,當然是總持法門,因為一切的法門其實都是由自性而起,都是為了開顯我們的自性,無修而修是真修。
“禮拜供養”,這裏麵講到乃至於“一時禮拜供養”觀音菩薩都有無量的福德。我們要把這個“禮拜供養”分四個方麵來略解說一下——
第一個方麵,我們怎麼去禮拜觀音菩薩才是正確的呢?一邊打妄想一邊禮拜,當然不正確。散亂心、傲慢心去禮拜,當然不正確。其實我們要以什麼方式來禮拜?要知道,以菩薩心中的眾生來頂禮眾生心中的菩薩,這樣子來禮拜就對了,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然就能夠感應道交。我們是眾生,但是我們在觀世音菩薩的心裏麵,我們頂禮的菩薩在哪裏?也是在我們真如妙心裏麵的觀世音菩薩,所以以菩薩心中的眾生來頂禮眾生心中的菩薩,這樣子就能夠感應道交。
第二個方麵,要有空性智慧,要觀“能禮所禮性空寂”,要“了不可得”,才是真心禮拜供養,才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所以我們禮佛的時候都要念一個偈子,“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好像帝釋天的因陀羅網寶珠一樣,“如帝珠”。“觀音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觀音前,頭麵接足皈命禮。”這樣子的頂禮是有空性智慧的頂禮,是比較正確的。當然如果你有學金剛乘,你能夠作觀修,按照皈依境或者資糧田的觀修方法,按照普賢菩薩的方法去化微塵數身禮微塵數佛,當然更加是不可思議。
第三個方麵我們講供養,要知道諸佛如來,乃至於觀世音菩薩,他們都已經是遠離了我執,已經是斷盡了一切貪毒煩惱,完全不需要這些虛幻不實的供養。其實我們向諸佛菩薩、向觀世音菩薩獻供養,完全是為了讓我們有積累福德智慧資糧的機會,不是說佛菩薩需要我們這個供養,這樣子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