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偈頌(4)(1 / 3)

寂天菩薩說我們要消除三種懶惰,發起精進來,對治三種懶惰:

一種是同惡懶惰,沒有了知輪回之苦,不知道痛念無常,所以悠悠緩縱,光陰虛擲,歲月空拋,這是同惡懶惰。

第二個是耽劣事懶惰,做世間低劣的事情精神百倍,一修行就打瞌睡,這是耽劣事懶惰。

第三種是自輕淩懶惰,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根機不夠。

要對治這個三種懶惰才能夠斷疑生信,“念念勿生疑”。

然後“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觀世音菩薩能夠幫助眾生,眾生處在苦惱厄難的時候,如果能夠深生信心,深信觀世音菩薩是輪回暗夜裏麵的明燈,是三界苦海裏麵的慈航,能夠一心係念,就能夠作為我們一切眾生的依怙,不單單是六凡的依怙,而且是三乘的依怙。

觀音菩薩隨類現身,你看唐朝有個唐文宗,他喜歡吃貝殼,浙江、江浙一帶的貝殼,海邊的貝殼。唐文宗就命令地方官把貝殼運到京師裏麵去給他吃,然後地方官就仗勢欺人,就讓東南很多的老百姓為了去捕貝殼而家破人亡。

觀世音菩薩為了憐憫眾生,就來度化唐文宗了。唐文宗李昂有一次宴請群臣,他麵前擺了很大的一個貝殼,已經做熟了,但是要吃的時候,太監怎麼敲也敲不開,唐文宗就說:“你們拿過來。”他用手指一點就開了,一開以後就大放光明,從貝殼裏麵顯出一尊觀世音菩薩。

我們去普濟寺,大家有沒有朝拜過他們那個藏經樓?普濟寺裏麵有一個貝殼很奇怪的,它有一麵單麵的,據說原來是雙麵的,一麵是觀音菩薩,就在這個貝殼的麵上自己顯出來的,還有一麵是十八羅漢,但是觀音菩薩那一麵現在沒有了,另外有一麵,我們有看過,十八羅漢很分明地全部在貝殼上麵顯出來了,就供在他們那個藏經樓裏麵,拿一個盒子裝著。這個都是觀世音菩薩顯現來利益眾生。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具一切功德”,具有智德、斷德、悲德。

“慈眼視眾生”,用慈悲的眼來平等地看一切眾生,不分彼此,一視同仁。我們做不到,凡夫眾生有親疏分別,所以要“慈眼視眾生”,學習觀世音菩薩,發菩提心。

“福聚海無量”,觀世音菩薩累劫所修的福德智慧好像眾寶聚集一樣,好像大海一樣廣大浩瀚,所以叫做“福聚海無量”。能夠賜與眾生無量的福慧,我們能夠稱名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業障日日消,福慧天天長。

“是故應頂禮”,所以我們應該常時地稱名禮拜供養頂禮觀世音菩薩。

其實這一段的關鍵就是“慈眼視眾生”,我們要以平等心,以菩提心來對待一切眾生。

我們修行要由菩提心這個角度去契入就容易成就,有些人他不明白,他看了幾本書,老是掛在嘴邊講空性智慧。其實你明白嗎?你要去學,不管你學《入中論》也好,《中觀四百論》也好,你都不可能真正地證悟空性智慧。空,你要真正明白空性,除非有過來人,有明眼善知識給你指導,不然那個裏麵很多歧途。你認為你是證悟空性了,不一定他是惡取空,不一定是頑空,你不能真正理解,但是如果你能夠從菩提心下手去實修,你能夠真正地契入空性。要知道,你成就菩提心的過程就是接近空性的過程,就是開顯空性的過程,而且這個最保險,這樣子來修是有智慧的。所以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我們要特別地弘揚,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安全可靠,並且能夠讓我們證入空性。

菩提心有種種的特征,比方說覺悟,比方說無我、無限、平等、無相、無所得,這些特征其實都是空性的特征。菩提心的妙處就好像淨土法門的妙處一樣,淨土法門的妙處是以一個方便,執持阿彌陀佛,就能夠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證無生。

同樣的,菩提心也是如此,我們依靠菩提心的修習也能夠由有念而入無念,一開始是有念的,起心地來保持造作菩提心,但是漸漸地能夠入無念,能夠入勝義菩提心,能夠證悟空性,所以非常殊勝。我們依靠菩提心的這些特征,成就菩提心的這些特征來調整我們的心行,就是我們不斷地接近空性的過程,並且它比我們依空性的理論下手去修還要更安全,更保險。

如果你沒有明眼善知識的指導,自己看看書,掛在嘴邊老是說禪宗的公案,說空性智慧了,我聽到那個心裏麵就想笑,為什麼呢?不懂了,妄談般若,般若哪是那樣子說的。所以其實我們要知道,要發起菩提心以後,我們的修行才真正找到一個非常有力的著力點。我們要起跑,這個腳跟要踩穩,然後往後一推,跑得就很快。同樣的,我們修行要精進也需要一個著力點,這個著力點是什麼?一個具體的著力點就是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