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前麵的偈頌佛陀講圓滿以後,法會裏麵有一位“持地菩薩”就從座而起,來對佛說:“有眾生有大善根,一聽聞到《觀音菩薩普門品》,就能夠得到不少的功德,開顯他內在的慈悲與智慧,何況是能夠終生受持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人,更加所得的福德智慧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自在之業”就是觀音菩薩具足了三輪自在,所以能夠隨類現身,能夠應機說法,非常自在。
“普門示現神通力”,普門就是三十二應,十九類說法,神通力就是十四種無畏,救八難解三毒,滿二求,持名無畏,這些能夠來利益眾生。
“持地菩薩”,這一尊菩薩無量劫以前是一個苦惱人,心地很好,他專門做好事,但是沒有什麼文化,專門做一些苦事:就到那些陡坡的地方,看到人家推車子推不動了,他就幫忙推,也不取報酬;看到老人家他就扶一下;看到路爛了就去修路;看到橋壞了就去修橋;專門去做一些好事。但是因為內在沒有智慧開啟,所以還是很苦惱,後來就遇到了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就開示他說:“一切山河大地,唯心所現,你不單單是要平外在的大地,還要平你的心,心平大地平,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所以要平你的心,安你的心。”
從此以後,他就能夠由事行入理觀,由事相的修行進入到理體般若的開啟,破無明而證法性,在這個《普門品》之中,法會將要圓滿了,菩薩為了講述眾生聽聞《普門品》得到的利益之相,所以就從座而起來作證明。
《首楞嚴經》中有一段,持地菩薩自己說他是修地觀三昧而成就的:“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聽到毗舍浮佛開示他心平大地平,就修心了。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說《普門品》的時候,聞法的大眾,就是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和天龍八部之中,有八萬四千眾生都能夠發無上的菩提心。這是第一重意思。
第二重意思,其實八萬四千眾生就是眾生心中的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念頭,發菩提心念觀音菩薩就能夠斷無量的煩惱,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發菩提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我們心內的眾生,度我們的凡夫心為佛心,就是度八萬四千眾生,將我們的心轉過來,每一個妄念,八萬四千煩惱轉變為無量的智慧,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這個是第二重意思。
第三重意思,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夠發菩提心的話,整個法界的緣起力,一動一切動,那麼真心裏麵無量的眾生都能夠發菩提心。所以關鍵是要成就我們內在的菩提心,按照菩薩的五種觀來成就我們的智慧和慈悲,然後成就三主要道,成就出離心,不單單是出離世間的享受,而且出離妄念,出離凡夫心。憨山大師有作過一個《費閑歌》說:“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出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然後要發菩提心,佛,他無始劫來就是因為利益眾生而成佛了,而凡夫眾生呢?無始劫來單單為了自己,自私自利,所以現在還在輪回。所以要知道,諸佛因為利他而成佛,“諸佛生於利他心”,因此菩提心是我們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按照土美仁波切的教導:
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這樣子是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