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海先生,是飛利浦中國台灣公司一家工廠的第一任總經理。
當羅克海先生從荷蘭飛到新竹科學園區,走馬上任該工廠總經理的時候,他所麵對的,是每個部屬的考驗:新流程、新產品、沒有經驗的工人、變化快速的市場、工廠建造期間還經曆了6次台風。
結果,工廠不但比原定的18個月早半年完工,而且開工一年不到,就風風光光地慶祝第100萬個彩色顯像管的產出。
曾經天天工作超過十幾個小時的羅克海先生,現在不但可以“睡得安穩”,還有餘暇籌設新竹第一個遊艇俱樂部。
曾為工廠大小細節疲於奔命的羅克海,創出“效能管理”,幫他管理流程複雜的工廠。
這套方法不但讓荷蘭飛利浦總公司折服,決定在全球飛利浦工廠推行,連前來參觀的日本競爭對手,都細細問了內容,帶回去做參考和學習。
“這個方法,其實隻是常識。”51歲的羅克海,努力用中文念“常識”。
他的辦公桌前,貼了一張中文寫的“常識”兩個字。
羅克海所說的常識,其實是打破了過去求生產績效的心智模式。
一位企業家曾經指出,過去用來評估生產表現的“良率”,是計算產出和合格產品的比例,大家忽略了其實產出和設備的最好效能還有一段距離。
效能管理結合設備利用率與良率的概念,簡化成一張清楚易懂的表,以設備完美運作時的效能為上限,從中區分出實際產出、直接良品、經過調整之良品等,並細分完美產能與實際產出間的落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就像從直升機上看事情,可以縱覽全局。”
羅克海指出,任何人隻要看了這張表,就很清楚工廠的潛力在哪裏,目前做到什麼程度,哪裏出了問題。
有問題的部門,則再用同樣的表,分析為什麼出問題,進而提出改善計劃。
但不是充分發揮現有潛力就滿足了,還要不斷設法提升產能。
了解現狀與潛能的差距,也是激勵的動力。
效能表上標示了共同努力的目標,大家一起想,可以改進多少,怎麼改進,“百分之百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現在想的是(不能全能生產的)損失。”
效能表也提供討論所需的紮實數據及信息。
過去各部門講各部門的話,現在效能表則提供了共同語言,現在大家“不是坐下來談差異,而是直接切入解決問題”。
效能表的產生及運作,電腦是不可缺的幕後功臣。
這家工廠的許多生產線,都可看見機器人規律地忙碌。不隻生產設備電腦化,連產品數量及品質,都被整合起來。
透過產品上的電腦條碼,計算機器人的工作量,電腦係統可分秒掌握生產及運作情況,並告知異常狀況。
即使是夜裏10點,已下班在家的羅克海,隻要打開書房的電腦,熒屏上立即顯示全廠的設備圖。
如果哪個設備出現紅點,隻要按幾下鼠標,電腦即顯示故障原因,羅克海隻需撥通電話,便很快掌握狀況,不必在冷風颼颼的夜裏開車進工廠。
羅克海說,效能表就兼有縱覽全局、掌握細節、目標明確的優點。
中國台灣飛利浦公關管理人指出,從爭取戴明獎(全球最高榮譽的公司管理獎)開始,飛利浦就建立一種管理精神,透明化、數據化。
而效能表將生產活動數據化,並讓員工共享這些信息,對提高生產效率幫助極大。
看著效能表紀錄,羅克海安慰地說,平均每兩個半月,產出會往上跳一級:“就像在高速公路開車,一擋一擋換上去,現在就要衝刺了。”
一個龐大事業體,若是不講求工作方法和效率,那就是一盤散沙,就無法發揮團體的力量。方法的製定是各級經理的責任,但是事後的成績落實卻不能忽視,這必須通過分層授權的方式來達到。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在事前先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