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編文化專訪答客問(3 / 3)

記:深圳“文化立市”,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看,你覺得首先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李:首先應當大力提高深圳市民的綜合素質。

深圳要建設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邏輯地要求深圳市民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文化結構可以分解為物質、製度、思想(精神)、行為等層麵。

所謂綜合素質,就是講的思想和行為層麵的問題。

物質、製度的問題,不是市民個人能夠解決的,但思想、行為的層麵,不僅政府當局可以積極引導,市民個人更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要實現“文化立市”的戰略目標,政府要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要從公務員、管理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開始,率先垂範,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水準、業務能力和行為規範方麵的素質。

沒有全體深圳市民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就沒有“文化立市”戰略的實現,人的現代化、深圳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記:“文化立市”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人文精神的建設。

你怎樣看這個問題?

李:“文化立市”的必然前提和邏輯歸宿,當然是人文精神的建構和弘揚。

世界範圍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即一度片麵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物欲橫流”,消解了人文精神,導致人類文明發展的危機。

國內學術界前些年關於“人文精神重建”、“人文精神尋蹤”的討論,其實就是針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過分“物化”的不良現象的。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作為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發財理想國,其經濟成就和個人收益令很多人豔羨不已,也曾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但是,在深圳已經初步實現工業化的今天,如何高揚道德理想主義的旗幟,用人文精神引導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值得政府當局和每個深圳人很好地思考。

深圳應當而且可以成為當代中國新型人文精神的創造地、實踐地,成為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者和提升者,成為西方人文精神的借鑒者和轉化者。

深圳如果沒有人文精神的創造和落實,沒有價值理性而隻有工具理性甚至隻有低俗的實用主義,那深圳的發展後勁是絕對不足的,深圳的品位是不高的。

因此,在貫徹落實“文化立市”的戰略部署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記: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新興城市,文化根基不深,檔次不高,你覺得應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李:深圳沒有上海的洋氣,沒有北京的大氣,沒有厚重的文化傳統,這是深圳文化建設底氣不足的方麵。

但是,沒有厚重傳統,也就沒有包袱;根基不深,也就沒有過強的束縛力;檔次不高,就會促使我們奮起直追,提升檔次。

深圳應當努力建設家園文化,使得每個深圳人都有文化認同感,有強烈的深圳情懷,增強深圳的凝聚力。

精神家園的建設,對於每個人的安身立命,對於深圳整體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對於“深圳精神”的弘揚和進一步創新,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要注意高雅文化的建設,重視大眾文化的建設。

同時,對於企業文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軍營文化、打工文化等類別的文王,也應給予充分的重視。

總之,使得不同層級的人們,都能夠實現自己的文化權利,得到文化消費的條件,得到參與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的機會。

日積月累,深圳文化的根基自然就逐漸深厚,檔次就逐漸提高,深圳特色的文化就自然建立起來了。

應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體係本文是廣東茂名日報社記者梁爽采寫的專訪。

時間是2010年8月23日,發表於《茂名日報》2010年8月25日。

原文的副題是“訪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教授”。

——《茂名日報》記者專訪在我省從事文化研究的專家之中,李宗桂當屬名家。

昨天上午,在“傳承嶺南優秀文化建設廣東文化強省”主旨巡講開講前,記者采訪了李宗桂教授,領略了他豐厚的學術成果及他對文化建設的獨特風格和見解。

李宗桂現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是首屆“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之一。

近20年來,李教授一直堅持中國文化的研究,主持包括國家重點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澳門政府項目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10多項。

獲得包括“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圖書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等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

提及對茂名文化的印象,李教授脫口而出:“冼夫人文化。”他對記者說,茂名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尤其是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以其巨大曆史功績,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廣泛影響力,在廣東曆史文化版圖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冼夫人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冼夫人文化研究是實現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需要,也是茂名市精神文明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研究冼夫人文化對了解曆史、傳承文化、推進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可喜的是,茂名政府已經為傳承冼夫人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他建議,政府應加大對冼夫人文化的挖掘力度,努力把曆史資源轉化為現代文化建設的精神力量,同時結合文化強省建設,進一步提升冼夫人文化品位,擴大影響力。

作為這次巡回演講活動的主講專家,李教授談及他的演講課題《廣東文化建設的困惑和前景》時,他笑言“這個課題有些沉重,是專門提意見的,但不是貶低否定文化建設,而是總結反思轉化提升文化建設質量,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

為了這個課題,他做了大量學術研究,對當前廣東文化建設總結出3方麵“困惑”:缺少足夠的文化自覺意識、缺少深厚的人文關懷意識、對時代文化精神弘揚不力。

李教授說,在廣東文化建設過程中,經曆了不少坎坷。

早期,廣東曾被視為“文化沙漠”,為此我們曾經自卑。

後來,隨著廣東經濟快速發展至全國領先水平,有些人從自卑發展到過度自戀,自我陶醉於“珠江水”、“廣東糧”、“粵家電”、“粵語歌”和打遍天下無敵手時代的“文化北伐”幻景,錯把經濟強勢等同於文化領先。

今天要良性發展廣東經濟社會,提升廣東形象,我們不僅要繼續用經濟強省的巨大成就來雄辯地證明廣東的文化底蘊,更要直接用文化的方式來提升廣東的形象,增強發展的後勁,促進廣東的良性發展。

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宏闊目標,並在文化強省的建設過程中切實提高廣東全體國民的素質,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創造充滿現代精神而又不乏傳統情懷、體現中華文化本質而又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良性文化生態,應當是我們努力方向。

李宗桂特別強調,文化最終是為人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當今,我省的文化、教育、衛生等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比較稀少,而且分布不均,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了老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文化消費能力。

因此,他建議各級政府應加大投入,逐步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讓更多的人參與文化生產和創造,推動社會文化進步。

關於廣州歌劇院的問答廣州歌劇院即現在的廣州大劇院。

這篇專訪是《南方日報》記者張燕馳2003年3月18日采寫的。

——答《南方日報》記者問張燕馳(《南方日報》記者,以下簡稱張):廣州市即將建設世界一流的歌劇院,廣東省正在建設“文化大省”。

請問,廣州歌劇院的建設,對於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有什麼意義?

李宗桂(以下簡稱李):廣州建設歌劇院的構想,已經籌劃多年,並且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反複論證,現在終於塵埃落定,算是一個圓滿的句號。

建設世界一流的歌劇院,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文化追求,是建設更加寬裕的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標誌,是廣州市經濟文化發展到今天的良性結果。

建設文化廣東,建設文化大省,這是廣東全省上下正在努力進行的光榮而又艱巨的工作。

要建設文化大省,就要使廣東擁有先進的文化設施,發達的文化產業,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滿活力的文化體製,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各具特色的城鎮文化環境,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廣東的文化綜合實力,大大提高廣東在國內外的綜合競爭力。

顯而易見,廣州歌劇院的建設,本身就是先進文化設施建設的具體落實,是為創造發達的文化產業、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提供基礎條件。

沒有場地,沒有先進的文化設施,“英雄無用武之地”,哪有一流精品和拔尖人才的湧現?哪有獨具特色的都市文化環境?因此,我認為,廣州歌劇院的建設,是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戰略措施的積極落實,是文化大省建設的一個具體步驟。

我相信,世界一流的廣州歌劇院的建成,對於推動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促進廣東文化體製的創新,對於廣東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及廣東文化精神的培育,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張:廣州歌劇院的建設,對於提升廣州中心城市的地位有什麼意義?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李:廣州至少從明朝中期特別是清代以來,就是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無可置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州一直是改革開放的代名詞,是市場經濟的同義語,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證明,是南中國的中心城市,無需爭論。

現在建設世界一流的歌劇院,對於鞏固、提升廣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一個城市應當有自己的風格、品位和特色。

在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百舸爭流的今天,廣州如何進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既開風氣又為先”,值得認真研究,而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設施的建設,是廣州凸顯自身特色,體現文化追求的重要方麵。

世界一流的廣州歌劇院的建成,對於確立廣州文化特色,彰顯廣州文化品位,凝聚廣州市民精神,提升市民的自尊、自豪、自信,都有積極的意義。

廣州歌劇院如果按照預定目標建成,則不僅能夠吸引珠江三角洲的人士到廣州來欣賞格調高雅的歌劇,積聚更多人氣,而且能夠輻射港澳和鄰近省份,增強人們對廣州的文化認知度和認同感,從而進一步強化廣州的中心城市地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歌劇院作為先進的文化設施,建成之後,不僅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作,按照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特點辦事,而且要將其看作廣州文化事業的重要部分,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規律和價值準則運行。

質言之,就是要用辦“文化事業”的精神,來辦好這份“文化產業”,通過這份“文化產業”的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推進廣州以至廣東的“文化事業”的發展。

張:廣州歌劇院的建設,對於廣州市民素質的提高有什麼關係?

李:有十分重要的關係。

建設文化廣州、文化廣東,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

廣州歌劇院的建設,在這方麵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廣州是“文化沙漠”的奇談怪論,早已被雄辯的事實粉碎了;廣州“文化北伐”的“文化英雄主義”和“文化浪漫主義”,也已被踏踏實實的文化建設所取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日益提高,廣州市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文化生活的需求進一步增強。

但是,如何提高生活品位,如何過上更加“文化”、更加“人文”的生活,還是值得進一步研究。

廣州歌劇院的建成,不僅對於廣州高雅文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而且對於廣州大眾文化的建設具有引導作用。

“提高廣州市民的整體綜合素質”,這是廣州市多年來奮鬥的目標。

我想,世界一流的廣州歌劇院的建成,對於廣州市民文化欣賞、文化交往、文化素養等方麵的發展,以至廣州商業文明的發展,休閑文化、優雅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從而,也會對廣州市民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於“民營企業與文化產業的關係”的對話——答《南方日報》記者問張燕馳(以下簡稱張):民營企業正在向文化產業進軍,你認為民營企業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什麼促進、推動作用?

李宗桂(以下簡稱李):民營企業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並不是也不可能所有的民營企業都能夠在文化產業領域發揮作用、施展拳腳。

而且,現有的一些屬於文化產業範疇的企業,本身就是民營企業。

例如,各種各樣的文化公司、廣告公司、谘詢公司、公關公司、圖書公司,按照現在的分類,都屬於文化產業的範疇。

根據我對廣州以至廣東文化產業的了解,這類企業多數屬於民營企業。

因此,在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發展文化產業的時候,必須高度重視這類民營企業的作用。

在我看來,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的建設,對於我們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進而增強我省經濟綜合實力,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民營企業能夠提供相當的資金,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較高的經濟平台;其次,民營企業能夠提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從事文化產業的優秀人力資源;再次,民營企業可以提供適合社會需求的文化設施;最後,民營企業可以提出一係列具有創意的觀念。

這些,都已經為近年來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所證明,無需贅言。

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我們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探索新形勢下發展文化產業之路,都有積極的意義。

張:民營企業可以進入文化產業的哪些領域?

李:文化產業的領域十分寬廣,但在今天的條件下,民營企業能夠進入的領域還不是任意的、沒有限製的。

例如,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單位,就其性質而言,它們是“事業單位”;就其從事的工作內容、對象、效果而言,它們又需要進行“企業管理”。

“事業單位”的屬性,決定了它們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成分,必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而以社會效益為第一取向;“企業管理”的規程,決定了它們天然地屬於“文化產業”的領域,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進行操作。

這種狀況,決定了這類單位所從事的“文化產業”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在文化體製改革還沒有到位的狀況下,民營企業是不可能在根本上進入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的。

當然,圖書雜誌以及音像製品的發行,甚至電影電視作品的發行,不在此例,事實上民營企業早已進入其中。

我認為,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內,民營企業可以進入的文化產業領域,包括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等的建設和發展,和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博覽會、動物園、植物園事業的建設,各種各樣的會展,各種各樣的文化谘詢,以及值得大力開墾的教育領域。

此外,前麵講到的圖書、雜誌、報紙、電影、電視以及其他音像製品的發行,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

當然,經過批準而參與的電影電視劇等的製作,也是一個方麵。

現在的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廣東文化大省,在體製、政策等方麵還有諸多需要改革創新的方麵。

如何把發展文化事業與壯大文化產業有機統一起來,既科學區分“事業”與“產業”的界線,又不畫地為牢、自我束縛,值得在日後的實踐中逐步總結、提高。

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係到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張:民營企業與文化產業聯合的過程如何?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李:民營企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我不用聯合這個詞),有一個漸近的過程。

在早期,例如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中期,民營企業隻是文化產業的讚助者、協辦者。

不少民營企業走的是國有企業甚至政府官員的路子,即打著文化的旗號,為經濟效益服務,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90年代後期以來,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顯示出獨創性、獨立性,有的民營企業不僅直接與文化產業部門合作共事,而且有的甚至單獨創辦文化產業的實體。

著名的廣東香江野生動物園、長隆夜間動物園,麗江明珠劇院等,便是明證。

至於近來為人們所樂道的廣東鳳鋁鋁業華影南方電影院線,更是民營企業與電影公司合作、進軍文化產業的成功例子。

總的看來,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的建設,是由依傍、讚助而逐漸參與、協作直到平等合作乃至獨立操作的過程。

這個過程,反映出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社會對它們的認識逐漸合符理性,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總的看來,民營企業參與文化產業建設,前景光明,領域會越來越寬廣,參與的深度將大大加強。

隨著我省民營企業建設的加強,我省民營企業對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將會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