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為全體市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不可否認,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今天的深圳和深圳人民,其經濟基礎已有相當的積累,但是人的綜合素質並未隨之有相當水準的提高,諸如部分深圳市民在對外交往中特別是和國內交往中無意中流露出的傲慢無禮、偏見短視等膚淺的言行,都是人的綜合素質不高的體現。
因此,李宗桂認為,深圳“文化立市”,首先應當大力提高深圳市民的綜合素質。
這是任何一個要建設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對本市市民的一個邏輯要求。
他說,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文化結構可以分解為物質、製度、思想(精神)、行為等層麵。
所謂綜合素質,就是講的思想和行為層麵的問題。
物質、製度的問題,不是市民個人能夠解決的,但思想、行為的層麵,不僅政府當局可以積極引導,市民個人更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因此,要實現“文化立市”的戰略目標,李宗桂認為,政府要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要從公務員、管理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開始,率先垂範,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水準、業務能力和行為規範方麵的素質。
沒有全體深圳市民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就沒有“文化立市”戰略的實現,人的現代化、深圳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深圳應當而且可以成為當代中國新型人文精神的創造地、實踐地
“‘文化立市’的必然前提和邏輯歸宿,當然是人文精神的建構和弘揚。”李宗桂教授談到,世界範圍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即一度片麵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物欲橫流”,消解了人文精神,導致人類文明發展的危機。
國內學術界前些年關於“人文精神重建”、“人文精神尋蹤”的討論,其實就是針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過分“物化”的不良現象的。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作為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發財理想國,其經濟成就和個人收益令很多人豔羨不已,也曾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但是,在深圳已經初步實現工業化的今天,如何高揚道德理想主義的旗幟,用人文精神引導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值得政府當局和每個深圳人很好地思考。
深圳應當而且可以成為當代中國新型人文精神的創造地、實踐地,成為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者和提升者,成為西方人文精神的借鑒者和轉化者。
深圳如果沒有人文精神的創造和落實,沒有價值理性而隻有工具理性甚至隻有低俗的實用主義,那深圳的發展後勁是絕對不足的,深圳的品位是不高的。
因此,在貫徹落實“文化立市”的戰略部署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深圳應當努力建設“家園文化”
國內曾有學者說,深圳沒有上海的洋氣,沒有北京的大氣,沒有厚重的文化傳統,深圳文化建設底氣不足。
但是,李宗桂教授認為,沒有厚重傳統,也就沒有包袱;根基不深,也就沒有束縛力;檔次不高,就會促使我們奮起直追,提升檔次。
因而,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新興城市,應當努力建設“家園文化”,使得每個深圳人都有文化認同感,有強烈的深圳情懷,增強深圳的凝聚力。
精神家園的建設,對於每個人的安身立命,對於深圳整體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對於“深圳精神”的弘揚和進一步創新,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深圳既要注意高雅文化的建設,又要重視大眾文化的建設。
同時,對於企業文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軍營文化、打工文化等類別的文化,也應給予充分的重視。
總之,使得不同層級的人們,都能夠實現自己的文化權利,得到文化消費的條件,得到參與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的機會。
日積月累,深圳文化的根基自然就逐漸深厚,檔次就逐漸提高,深圳特色的文化就自然建立起來了。
創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本文是《深圳特區報》資深記者王紹培就文化建設問題對筆者的專訪,發表於《深圳特區報》2010年8月9日。
原文的副題是“訪中山大學教授李宗桂”。
——答《深圳特區報》記者問深圳文化強市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文化
記者:廣東在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深圳也要推進“文化強市”。
我們先來厘清一下概念,“文化娛樂”是文化,“文化產業”是文化,“軟實力”強調的也是文化。
“文化強市”的文化指的是哪一種文化呢?
李宗桂:“文化強市”的文化,我認為是指廣義文化,又稱大文化。
所謂廣義文化,是指既有的一切,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也指生活方式。
用文化學家關於文化結構包括物質、製度、思想(精神)三個層麵的劃分方法來看,文化強市的文化應當包括物質、製度和思想等層麵。
換言之,深圳建設文化強市,不僅要體現在物質文化的層麵,還要包括製度文化的層麵,以及思想文化的層麵。
甚至,也要體現在行為方式的層麵。
現代化應當是全方位的。
人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是深圳作為我國現代化的藍本之一應當自覺追求的。
而文化現代化則要求深圳文化強市的建設是全方位的,而不僅是物質層麵甚至也不能僅僅是製度層麵的,還要努力在思想文化方麵實現現代化,在行為方式上體現現代化的追求和品位,在人的素質方麵體現現代化的精神旨趣。
根據文化學界的看法,一個民族、一個城市,其根本性的特質和風尚,關鍵在於其精神價值的層麵。
因此,文化強市的文化,首要的或者根本性的方麵,是精神,是思想文化。
質言之,深圳文化強市的文化,其重點或者應當彰顯的方麵,是思想文化,也就是深圳這個城市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麵。
簡言之,就是深圳這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
一說深圳,人們腦海中自然浮現出改革開放、勇於進取、重視效率、講究競爭等富有現代意識的觀念及其行為。
創新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特別是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是從深圳開始的,是深圳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開辟了新的生長點。
因此,深圳文化強市的文化,其核心部分是思想文化(精神文化)。
記者:我們能否把政治製度、法製環境、價值觀念等等,都看作是“大文化”?我們是否可以說,跟軟實力相關的文化正是這些部分?而吹拉彈唱等等文化,相對來說,並非那麼重要?
李宗桂:根據前麵的說法,大文化或者廣義文化包括現存的一切,是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那麼,政治製度、法製環境、價值觀念等當然都是文化,可以劃到大文化的範疇之中,它們屬於文化軟實力的範圍。
吹拉彈唱等屬於文學藝術範圍的文化,並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對於政治製度、法製環境和價值觀念而言,與核心價值觀較為間接。
在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時候,吹拉彈唱之類的文化,應當得到重視。
這類文化往往具有很強的大眾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是國民文化創造、文化參與、文化享受、文化休閑的重要途徑,更為直接地體現國民的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
現時從中央到廣東省再到深圳市的文化建設方略中,一致強調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滿足社會上對吹拉彈唱之類文化的需求。
可以說,吹拉彈唱之類的文化,是文化民生的重要方麵,應當得到重視。
文化建設不能過分功利化、工業化
記者:您認為什麼叫做“文化強市”?“文化強市”有沒有可以量化的指標?有沒有可以檢驗的標準?如果有的話,這些指標主要是由什麼構成的?
李宗桂:文化強市這個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城市,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不少城市在建設“文化強市”,深圳是其中提出甚早、做得甚好的城市之一。
“文化強市”,相對於“文化興市”而言,其“強”和“興”都是動詞。
強,增強,促進,提升;興,興旺,增長,興盛。
如果說文化興市是用文化的方式使城市發展起來、興旺起來,那麼文化強市則是在興旺的基礎上使其鞏固發展,日漸完善,日漸成熟。
文化強市的強,另一用法是作形容詞,這個意義上的文化強市意即文化方麵強大強盛的城市。
在國內建設文化強市的熱潮中,兩種用法、兩種涵義都有。
我理解的深圳文化強市,是作為名詞來看的,亦即深圳要建設一個文化強市,要把經濟特區建設成為在文化方麵強大強盛的現代化城市(當然,我們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用文化來“強市”,也是對的)。
深圳早就提出“文化立市”,因此,建設文化強市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我看來,就深圳而言,所謂文化強市,應當是文化事業強、文化產業強、文化影響力強、文化形象好的現代化大都市。
進一步講,就是深圳這個城市引領社會思潮和人們行為方式的價值體係是進步的,是合乎價值理性的。
它既批判繼承曆史傳統而又充滿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而又麵向世界;既創造性地繼承嶺南文化的優秀傳統,又紮根深圳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文化建設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特區獨具的創新意識。
人們的文化品位高尚,行為方式高雅,綜合素質高於其他地區和城市,在國內能夠引領風尚。
在文化產業方麵,真正能夠通過現代產業製度和體係的建構,成為廣東省的文化產業龍頭城市,也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的龍頭城市。
要使文化產業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質量優良。
更為重要的是,深圳應當而且可以通過既有基礎的創新和提升,創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創建良好的製度環境,使得不同層級的人們都能在深圳找到安身立命之道,都能各擅所長,各有所安,在人的現代化方麵提供積極的經驗。
從本質上和整體上講,文化強市沒有也不應有一個牽強的量化指標。
文化建設不能過分功利化、工業化。
過分功利化和工業化的結果,就是要求文化建設能夠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要求指標化和計量化。
精神、價值、品位、情趣等,無法量化。
但是,文化強市建設涉及很多方麵,某些方麵可以量化而且也需要量化。
比如,義務教育的完成情況,國民教育的投入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等。
此外,每萬人中醫生的比例,圖書館博物館數量及其藏書藏品與城市人口的比例等。
至於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比重,則是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讓經濟和文化比翼齊飛
記者:深圳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提出了“文化立市”的發展方略。
當前強調建設“文化強市”,您認為深圳要做怎樣的調整?
李宗桂:注重經濟建設,是深圳經濟特區創辦之初就自然而然地遵循的價值準則,也是深圳發展的必然規律。
應當說,正是由於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圳才有這30年來的高速而又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
這與我們國家在結束“十年動亂”後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的戰略轉變是一致的,是國家發展戰略轉變的結果。
對於我作為文化研究學者看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很早就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方略。
這個方略曾經一度不為某些人理解,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其眼光是高遠的。
在文化立市的思路下,深圳較早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市的目標,因而深圳特區的文化建設成就巨大,國內政界學界有目共睹。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和目標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我認為這反映了中華文化發展的必然方向。
而我注意到,至少10年前,深圳就提出了建設深圳的精神家園,要讓市民以及在深圳工作的其他人士,對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深圳曾經兩度研討“深圳精神”,而且有很明確的富有深圳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概括。
1990年確定的“深圳精神”是“開拓、創新、團結、奉獻”,2002年確定的新的“深圳精神”是“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
其中,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風貌,體現了深圳人的新精神和文化品位追求。
前兩年,深圳還研討過深圳人文精神,要求加強城市人文精神建設,明確提出城市人文精神是最大的軟實力,要讓大寫的“人”字在特區的旗幟上高高飄揚!這些情況表明,深圳在注重經濟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建設,而且其文化建設的思路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現時深圳強調建設文化強市,我覺得是在過去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對於文化的價值和功能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的表現。
經濟特區不能隻搞經濟隻重經濟,而要讓經濟和文化比翼齊飛,要讓深圳經濟特區這個改革開放的產物在經濟文化的雙輪驅動下健康發展。
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甚至文化經濟逐漸一體化,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趨勢。
深圳與時俱進,建設文化強市,反映出對既往發展理念和模式的自我超越,反映出對於轉變增長方式的自覺意識,反映出對新的發展戰略的富有價值理性的調整。
深圳有很多富有人文關懷的理想,比如設計之都、鋼琴之都等。
而現時著力建設的文化強市,本質上就是文化之都。
公務員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應當成為文化強市建設的主力和價值標杆
記者:要建設“文化強市”,需要哪些條件?哪些條件對於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李宗桂:文化強市的建設是個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很多條件的有機整合。
就基本思路而言,應當在全社會樹立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有科學的發展思路和切實的規劃,有健全健康的體製機製,有充分的投入。
要有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公務員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應當成為文化強市建設的主力和價值標杆,成為新興文化價值體係的建構者和實踐者。
要維護和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發展文化事業,建立現代產業製度,培育現代產業意識,壯大文化產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充滿改革開放意識的廣東文化精神,提升深圳文化軟實力。
值得重視的是,要有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科學發展戰略的指導。
在我國現行體製和機製下,文化建設沒有黨的領導和政府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預期目標的。
那種認為政府參與政府指導文化建設,就是橫加幹預的看法,是片麵的、偏激的。
李長春同誌最近指出,要正確處理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的關係,努力形成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無論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都要既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麵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為各類文化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製環境和市場環境等方麵。
概括而言,政府主導,全民參與,製度保障,環境良好,觀念創新,投入充足,是必不可少的。
而公務員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作為重要的文化主體,其在文化建設中的表率作用是任何別的階層都無可替代的,因而是文化強市建設的必要條件。
關於深圳“文化立市”的對話——答《深圳特區報》記者問記者(以下簡稱記):深圳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並正在進行具體的部署。
你覺得有什麼意義?
李宗桂(以下簡稱李):我覺得深圳在現代化進程發展到今天的時候,提出“文化立市”的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我留意到,早在1999年,深圳在研究建設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示範市的時候,就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思路。
深圳關於建設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示範市的調研報告,其中的文化建設的分報告,我還是評審專家。
去年,深圳市委正式確立了“文化立市”的戰略。
這個戰略的提出,對於超越傳統的工業文明發展觀,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於提升深圳的國際國內形象,特別是對於大力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創造美好的精神家園,提升深圳的人文精神價值和科學理性精神,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高品位文化城市,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道理十分簡單,城市是文化的產物,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可思議的;現代化的本質是人化,而不是物化。
人化,從根本上講,就是“文化”。
深圳“文化立市”,反映了深圳的新型價值追求,樹立了新的文化形象,其意義不亞於改革開放初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效率意識對於當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
無論從全球經濟文化日益一體化的角度審視,還是從當代中國樹立新型發展觀的高度考察,“文化立市”的戰略都是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價值精神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