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l年4月,在上海一家企業參觀的陳加樞無意中遇到了承擔美國軍需品供應的專業公司——格林公司董事長巴力·斯坦。憑著直覺,他斷定這次邂逅有戲可做,便主動邀請巴力·斯坦到金鄉徽章廠上海辦事處參觀。在他的辦事處,各種精美徽章琳琅滿目,格林公司的巴力·斯坦難以相信這是出於溫州民營小廠之手,他忍不住告訴陳加樞,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尋找生產美軍軍徽的生產廠家。當然,巴力·斯坦還有一句話沒說完,這就是他之所以到中國尋找加工廠,原因也在於節省資金。陳加樞聞言再下一城,力邀這位美軍供應商到蒼南金鄉徽章廠去參觀。兩周後斯坦先生果然踐約而至,在金鄉徽章廠參觀了一番,但他沒有表態便匆匆而去。轉眼又過了一周,他再次前來,又突擊性地考察了金鄉徽章廠,確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實情景,這回他滿意地點了頭。金鄉徽章廠的技術和價格優勢果然使他下定了決心,退掉了與日本和我國台灣廠家所訂的協議,改與金鄉徽章廠簽訂了所有的生產合同。
同溫州其他廠家善於利用鄉情網絡發展業務的情況相同,陳加樞也特別重視通過海外同鄉關係開展業務。由於其公司服務精誠,名氣日長,1993年春節時有位溫州華僑從美國打電話給陳加樞,告訴他:根據美國警察總署消息,美國警察要換裝,換裝就要製作新的警徽警標和警花,這當然是一筆大生意。陳加樞聞風而動,辦好手續便飛抵華盛頓,向美國警察總署供需官員說明了意向。對方對他加工警徽的能力表示懷疑。陳加樞當即要求他派專員到溫州去考察,費用由他負責。美國警察總署果然派兩名專員專程飛抵溫州,在金鄉徽章廠親眼看到了生產流水線,幾天後帶著100副樣品回國。由於質量上乘,價格隻有美國軍工廠的一半,美國警品供應官一聲OK,68萬套警徽的生產公司當即簽約。借此機會,陳加樞還相繼包攬了美國50個州警察局的所有警徽和警花,經由美國警察總署介紹,還意外地與聯合國秘書處做成了一樁特殊的大生意——聯合國秘書處向金鄉徽章廠發函,詢問能否保質保量地完成聯合國維和部隊軍徽的生產任務。陳加樞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良機,經過一番價格談判,他順利拿下了這批生產合同。
陳加樞的金鄉徽章技術非常過硬,早已今非昔比,每一種產品都要經過電腦設計、製模、衝壓、琺琅、打磨、拋光、電鍍等十多道工序。以聯合國維和部隊軍徽為例,景泰藍的軍徽以白色為底、圖案黃色、上有橄欖枝圍抱的地球和經緯度上的幾大洲,構成了非常精美的效果。金鄉徽章廠的徽章品種多樣,個個都是陳加樞聞風借風的實績。這些精美的徽章幾乎濃縮了一個世界——聯合國維和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美國海陸空三軍和美國警察、俄羅斯軍隊以及英國海關、日本警察、沙特軍隊等等各式各樣的軍警徽佩構成了金鄉徽章廠的曆史,彰顯了溫州人的聰明才智。美國《紐約時報》記者、英國路透社記者曾專程采訪陳加樞,當他們得知至今已有170多萬枚軍警徽佩從金鄉徽章廠源源而出,走向全中國、走向世界時,不禁讚歎不已。
智慧屋
一個成功的商人應知彼知己,及時掌握市場的動向、消費者的需求;準確判斷競爭對手,知其力,料其行,順藤摸瓜,搶占市場。
敢為天下“後”
——你不用摸著石頭過河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加強自己的實力必不可少,而借大經濟之身發展自己的小經濟並由小而大,可以說是小企業的基本發展模式。事實上,一些知名企業最初就是靠著直接依附於國內或國外大企業求得了發展,這當然也是借力而行,是企業走向強大的最有效的捷徑之一。
王金祥就是通過借大企業之牌發展起來的著名企業家。2002年初,因與其他股東有分歧,王金祥退出了有自己三成股份的一家鞋廠的管理層。看著分到的廠房,他沒有像許許多多老板一樣,馬上利用自己眼前的這點資源設廠開工,而是作了長遠的打算。他清醒地看到,國內的鞋廠此時已初現疲軟,業內流行的字眼是“挺”,大家都在精心算計著如何挺過市場的寒冬。
從當時的情況看,有兩條道路可供王金祥選擇:一是自己創牌,二是借用名牌。王金祥思忖:憑著自己1200萬元的投入孤身創業,從零開始,巨大的投入與市場風險顯然難以承受,縱然能夠打出知名度,但消費者的認知度與忠誠度等在短期內也是無法建立的,而這恰恰是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關鍵。而且,靠著1200萬元自己創牌,速度顯然不會快。由此出發,他想到了“傍”和“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