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一思路,擁有鞋業第一個馳名商標的行業老大——青島雙星集團進入王金祥的腦際,如果能依附“雙星”,自然是求之不得。“雙星”當時的產品是旅遊鞋和膠鞋,皮鞋雖時有所做,但在市場上很難見到,這一跡象透現出一個信息:皮鞋生產是“雙星”的空缺,雙星集團產品結構的這一空白在王金祥來看,可以說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使他興奮不已。
在一位同鄉的“推薦”下,王金祥壯著膽子撥通了雙星集團總裁汪海的電話,提出了合作要求。汪海果然很感興趣,便熱情相邀他來青島詳談雙方合作一事。在到達青島之前,王金祥仔細研究了雙星集團的情況和汪海的資料,並且想方設法向許多人打聽了汪海的性格。而當見到德高望重的汪海時,王金祥的開場白盡管有點俗套但也頗見新意。他對汪海說:“雙星”近期推出的兩大舉措,一是斥資數千萬元在中央台做品牌廣告,二是成功推出細分市場的“爸爸鞋”、“媽媽鞋”、“電工絕緣鞋”,這兩大舉措顯示了決策者的大智大勇,朝著“國際製鞋王國”的理想邁進了一大步。說完這番不無恭維的客套話,王金祥話鋒一轉,亮出了自己的溫柔一劍:“雙星”膠鞋產品的確很牛,但皮鞋類產品卻難成氣候。對於要做“國際製鞋王國”的雙星集團而言,這種缺陷就如一個失去一隻胳膊的武林高手,最終難以發揮應有的威力。夢想著將“雙星”做成國際品牌的汪海,被王金祥的“溫柔一劍”刺中了痛處。他誠懇地告訴王金祥:“這正是我12年來的心病!”
王金祥抓緊時間闡述自己打造“雙星”皮鞋的理想,因頗有見識,說得汪海頻頻點頭,興奮地拍著王金祥的肩膀說:“咱們說定了,‘雙星’皮鞋就交給你來做!”
回到家鄉,王金祥很快就注冊了“溫州雙星皮鞋銷售公司”,開始從自己的資源情況出發製定策略。他的第一步是尋找代理商,構建雙星皮鞋的銷售網絡。在皮鞋業異常發達的南方,打著“雙星”的閃亮招牌,王金祥沒怎麼做廣告代理商便紛紛找上門來。以“雙星”響當當的牌子為後盾,王金祥腰板很硬,開出的條件很苛刻:代理“雙星”皮鞋須預付部分貨款,省級總代理建網絡不超過3個月,而且必須是專賣。未見到廠房就要預付貨款,慕“雙星”之名而來的代理商都覺得難以接受,尤其是當他們看到王金祥的辦公地點僅僅是一套住宅小區裏的民房,隻有區區的幾個人和一些辦公設備,公司的注冊資金也隻有50萬,自然思前想後,產生了顧慮。王金祥卻氣定神閑:“你們可以到處去了解一下我這個人,那樣就會有信心了。”
圈內對王金祥能力的評價以及如假包換的“雙星”招牌,使一些代理商最終決心將款打到“溫州雙星”的賬上。一位代理商在預付了100多萬元之後,對王金祥說:“你這裏所有東西賣完也不夠100萬。我完全是衝著你王總個人將這錢投進來的。”就這樣曆時兩個月,王金祥以“溫州雙星”的名義發展了20多個實力代理商,公司的銷售網絡迅速地搭建了起來。一年之後,公司贏利上千萬元。
智慧屋
作為“傍”戰略的決策和操作者,王金祥借外力走出去發展自己,這一個“傍”字體現了一種選擇的必然性。
天才者,明智之模仿也
——天才的人都是“模仿秀”
常言說:“模仿產生創造”,“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創造力強的人,無不巧於模仿”等都在心理學研究方麵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卡內基被許多人公認為世界最成功的商業巨子,你知道他是怎麼成功的嗎?很簡單,他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他留意那些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就有了人生的輝煌。
成功的方法不能複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環境和機遇,但絕大多數真正的成功者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於模仿。當進行發明創造並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就研究古今中外與其相似的事物,這樣,一方麵可以少走彎路,把別人“失敗的教訓”變成自己“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麵,能夠模仿的就盡量在這樣的基礎上,哪怕隻進行了1%的改良也是成績。
最典型且著名的發明要算瓦特的蒸汽機了,但是,如果沒有紐科曼製造的蒸汽機做參考,瓦特的蒸汽機是不是能夠發明便是個問題了。瓦特自己也說:“我不是發明家,而是改良家。”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也說過:“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遠,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