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成功,從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開始2(1 / 1)

第十章 成功,從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開始2

擴大“承擔圈”,便放大了“成功圈” 

我們除了每天重複著毫無挑戰的工作,試著多想想除了做好手頭上的工作,還能夠為公司做什麼,哪怕多做一點點,工作也會得到改觀。

承擔工作之外的責任,就會使你有工作之外的收獲,永遠拘泥於自己的工作小圈子裏,就永遠跨不進成功的大圈子。

一家工廠因為發展的需要,從國外引進了5台工業用的大車,由老李負責技術維護。老李是一位兢兢業業工作了20多年的老技術工人,所以廠領導很放心。

可是還不到半年,這5台車就突然壞了,怎麼也開動不了。老李帶領技術組去找原因,同時也聯係了生產該車的外國技術專家。

外國專家簡單地看了一下大車的情況,馬上得出結論:故障是因為工廠工人操作不當引起的,他們不負責維修。

老李卻認為,工人完全是按照說明書進行規範操作的,沒有不當之處,於是,他向外國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幾個外國專家堅持說是工廠工人的責任。

這讓工廠的領導很為難:如果承認是工人操作不當引起的故障,那麼廠家就不負責維修,5台車的維修費用要自己掏,算下來怎麼也得100多萬元。可是如果不承認,因為自己的技術人員不精通這方麵的技術,又提不出有力的證據。

就在領導準備咬牙承擔這筆巨大的損失時,老李卻攔住了領導,同時,他給領導立下“軍令狀”,一定給工廠拿出證據。他親自帶領幾個技術工人,在車上一待就是幾天,用各種檢測工具從頭開始,一點一點地檢查線路。

就在第四天早上,老李在一組線路中發現了問題,這組線路存在的問題足可以證明,這五台車在生產設計時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當老李把這組數據放在外國專家麵前時,一直趾高氣揚的外國專家頓時說不出話來。最後,維修費用由生產廠家全部承擔。

老王為工廠立下了頭功,領導馬上提升他為技術總監。很快,老李的事跡就在業內傳開了,很多技術工人都以他為榜樣,常常有人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各種技術問題。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不是自己犯的錯誤,也就沒必要承擔責任。可是他們沒有想過,自己和公司是一體的,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公司內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脫幹係。

當你像老李一樣能夠承擔起職責範圍外的責任時,公司自然會給予你工作之外的報酬,而你的信譽度——這種無法估量的潛在資產,更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裏森是一家大銀行的部門經理,一天,主管人力資源的副總把他找去談話。原來,有一位部門經理突然辭職,留下很多需要緊急處理的工作,副總已經和其他兩位部門經理談過此事,要求他們暫時接管那個部門的工作,但是他們都以手頭上工作很忙為由委婉地推辭掉了。副總問裏森能否暫時接管這一工作。實際上,裏森也很為難,因為他也很忙,而且拿不準能否同時處理好兩份繁重的工作。但是,他覺得既然副總信任自己,自己就應該努力做好。於是,他當場同意接管那個部門的工作,並保證盡量成。

一整天,裏森都忙得不可開交。下班後他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應該怎樣提高工作效率,怎樣在同一時間完成兩份工作。他很快就製訂了方案,第二天就采取了行動。比如,他與秘書約定:把下屬彙報工作集中安排在某一個時間;把所有的拜訪活動都安排在某一個時間;除非緊急而重要的電話,所有的電話都集中安排在某一個時間回複;將一般會議由30分鍾縮短為10分鍾;每天對秘書口授工作安排都集中在一個時間裏。這樣,他的工作效率就有了明顯的提高,兩個部門的工作都處理得很好。

兩個月後,銀行的老總決定把兩個部門合並為一個部門,全部由裏森負責,並且給他大幅加薪,因為老總知道隻有裏森這樣的人才能承擔起重任。

假如裏森隻滿足於做小部門經理的話,那麼,他充其量隻能做好一個部門經理,而永遠不會有大的發展。裏森正是敢於擴大自己的“責任圈”,結果擴大了自己的“成功圈”。

作為一名員工,如果你看責任的正麵,也許是壓力重重;但當你看責任的背後,你會看到機會多多。要知道,你在擴大“責任圈”的同時,也擴大了你的“成功圈”。

思考題:

1你是否每天做著相同的工作?

2你是否承擔過職責外的責任,有何收獲?

職場箴言:

著名投資專家約翰?坦普爾頓通過大量的觀察研究,得出一條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與取得中等成就的人所作出的努力差別很小——隻是“多一盎司”,但其結果,即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實質內容方麵,卻經常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