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管理,曆史的印證(一)(2 / 2)

傳統管理之所以能在較長的時間內得以維持,首先在於它雖然效率不高卻十分簡單,它可以驅使工人以高強度的勞動來降低成本。在我國,改革使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為企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許多人辦企業,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工人,想盡各種辦法提高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間,實行缺乏人性的管理,甚至克扣和拖欠工人的工資。這種管理方式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形勢下當然難以持久,從最近反映出來的情況,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各個城市,由於招不到民工普遍告急,企業接到訂單卻生產不出來。這就告訴我們,在中國一個管理時代即將結束,將有一批釆用傳統管理的企業會被淘汰。

傳統管理能夠存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供求矛盾還沒有激化到一定程度。當時在西方,即使國內市場產品銷售出現困難,還可以通過武力擴張向國外強行推銷產品。當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了推銷曼徹斯特的紡織品,在印度鄉下就把剛出生的女孩的手指切斷,使這些女孩長大後自己織布,這就可以保住英國紡織品在印度的銷路。正是由於存在著這樣的原因,才使傳統管理在社會化大生產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維持了較長的時間。

在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人為地造成了物資短缺狀況。改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市場需求在一段時間內,呈現嚴重的饑餓狀態。麵臨這樣的形勢,企業無論怎樣生產產品都會有銷路,沒有人在這種情況下去研究科學管理,因而農民辦的鄉鎮企業也都紅火了一陣。可隨著供求趨於平衡,競爭的焦點就逐漸轉移到管理上,管理落後的企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被淘汰的命運。

我國的經濟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今天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化,供需矛盾變得十分尖銳。有人講,僅浙江紹興一個地區,如果把紡織機全部開動起來,每年生產的布匹可供應全國人民每人10米。電視機庫存達1000萬台,1500元可以買一台29寸質量相當不錯的大彩電,有人講賣彩電賺的錢與賣大蔥差不多。中關村的高科技公司倒了400多家,倉庫裏所存的芯片堆積如山。怎樣擺脫當前的不利局麵呢?采用向不同領域擴張的辦法,事實證明結局適得其反。隻有精益求精辦企業才是出路,因此必須加強管理,擺脫小生產的傳統粗放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