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據交往的方向,可分為下行交往、上行交往和平行交往
這是根據組織公共關係的公務交往的方向來劃分的。下行交往,指組織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之間的交往,如傳達指示、布置工作、召開會議等;上行交往指組織下級部門對上級部門之間的交往,如彙報工作、反映意見等。這兩種形式的交往都屬縱向的信息溝通。平行交往則屬橫向的信息溝通和聯係,是指組織與各類社會機構的公眾,組織內部各部門、各類人員在業務工作中的交往。
3.根據交往的媒介劃分,可分為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
語言交往(語言溝通)指運用口語和書麵語言(文字)為媒介的交往方式。非語言交往(非語言溝通)指運用體態語(表情、動作和姿勢等)為媒介的交往方式。一般來說,非語言交往很少獨立存在,因為在傳情達意中體態語多表達交往者之間的某種意向、心境或情緒,所以它通常是和語言(尤其是口語)的交往相結合、並作為語言交往的有效補充。在公共關係活動中,掌握這兩種交往形式的技巧很重要。
四、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
人際交往受各種因素製約,既有環境方麵的製約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特定環境),也有信息溝通方麵的製約因素,還有交往者的心理方麵的製約因素。了解這些製約因素,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前提。
1.利益
公共關係中人際交往的基礎,是交往者彼此的共同利益。滿足物質上或精神上利益的需要,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動機。因此,交往要取得成功,就要充分重視交往中的利益問題。公共關係人員隻有遵循公共關係的平等互利原則,把社會利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與公眾有效地進行交往。切忌在人際交往中損公肥私、損人利己。
2.觀念
人的觀念是指人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種反映最初形成人的經驗,經過抽象化處理後變成人的觀念。人際交往中的觀念(交往觀念)對於人際交往有指導和調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人的深層價值觀,它製約著人際交往的方式。 比如利己主義者的人生價值觀,往往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方式;“合理的利己主義”者的(即所謂利己不損人)人生價值觀,容易形成先己後人的交往方式;集體主義的人生價值觀,則會形成先人後己的交往方式。因此,公共關係人員在人際交往中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種正確的價值觀,必須具有社會效益和公眾利益至上以及以誠相待等公共關係意識。
應該指出的是,每當社會環境變遷,就會導致人際交往觀念的變革,從而帶來交往方式改變,交往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交往活動,如我國的改革開放,導致人們的交往觀念出現主動性、開放性和多向性等特征,促使人際交往產生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從固定到鬆散等變化。因此,公共關係人員在交往中又要觀念的更新、建立起新型的交往觀念。因為人的觀念係統既反映社會現實,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會受傳統文化影響,積澱傳統觀念的因素。當然,傳統文化中諸如忠誠守信、禮儀文明等優秀的文化交往觀念仍要繼承,但如萬事不求人、等級思想、保守“中庸”等落後的舊觀念,則要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