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晰:交往的溝通要求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和感情的雙向溝通的過程。溝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彼此之間傳達的信息要明確、清晰,否則就會阻礙雙方的信息交流。以下從語言交往和非語言交往的角度,談談人際交往時如何貫徹明晰性原則。
1.語言交往的明晰性
在語言交往中,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麵語)是溝通的媒介,如果缺乏了明晰性,就會使交往者之間“有口難言”,難以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
語言交往缺乏明晰性,通常是由以下的情況引起的:使用了不合規範或罕見的詞彙,如普通話裏夾雜著大量的方言俗語、外來語或者“網絡語言”,又如交談時采用過多對方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用詞不當、指代不明;發音不正,包括失聲、聲音沙啞、口吃、音調運用不當等。
明白了導致語言交往缺乏明晰性的原因後,在口語表達和使用文字進行交往時,就要重視以下技巧:使用規範的語言和文字;使用意義明確的語言和文字,避免使用容易引起歧義的詞;盡量用短句代替長句;對重點或難以理解的語句,可以運用重複或釋義的方法,讓對方聽明白;說和寫要注意條理性,表達意見,要注意邏輯性;對事實陳述,要注意運用“五個W一個H”原則;分析事理,要注意說明其因果性、必然性;對問題介紹,要注意按問題重要程度排列先後順序。
2.非語言交往的明晰性
體態語作為非語言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明晰性較之口語和文字,都困難得多。主要原因在於:
首先,體態語和口語、文字一樣都有約定俗成的特點,但體態語更多地受到地域、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製約。如蹺起大拇指,在中國常常是稱讚對方的手勢,但在澳大利亞是要求搭便車的手勢,在希臘則是叫人“滾蛋”的意思。
其次,特定的交往環境對體態語的製約性較強,其含義往往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定,如有些人喜悅時會手舞足蹈,而有些人則會喜極而泣。
再次,體態語作為語言行為的支持、修飾、替代或補充的媒介,還受特定語境的製約,如在胸前攤開雙手,在一種語境中表示可以坦誠,在另一種語境中則可象征“奉獻”。此外,語言符號傳播一般是單向道的,如說話一句一句說,文字一字一句寫;體態語的傳播則是多向道的,傳達某個信息,通常是眼、臉、手勢、身體姿態等方麵同時變化,信息的含義往往從體態語的整體中表達出來。
以上分析說明,體態語的意義是受民族性、環境性、語境性和整體性等特征製約的。對公共關係人員來說,如果要在交往中較好地應用體態語作為溝通媒介,就要充分注意體態語上述的幾個特征,使得自身對體態語的運用明確清晰、恰到好處、富有美感。為此,公共關係人員在非語言交往中,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熟記體態語作為溝通媒介所表達的各種涵義。查爾斯·達爾文為寫作《人和動物感情表達》一書,曾以“是否相同的表情和姿態通用於人類的各個種族”為題,寫信到世界各地進行詢問,後來他收到世界各地36封來信,答案是:人類在麵部表情溝通上極為相似。這說明,體態語作為溝通媒介,雖然無法脫離溝通背景(民族、環境、語境等)的製約,但它作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表征符號係統,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如高興——麵部肌肉鬆弛、眼睛明亮、全身放鬆;生氣——眼睛冷酷無情、嘴唇緊密、身體挺直;說謊——躲避目光、心神不安,等等。因此,公共關係人員要把體態語學(又稱為動作語言學、行為語言學)作為必修課,熟記人們各種情感狀態的體語表現,提高自身的洞察力。
(2)平時加強非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在交往中盡可能根據交往對象、情景,設計和選擇最適當的體態語。公共關係人員要把應用非語言媒介作為培養交往風度的一個重要環節,平時加強自我訓練,以便交往時能熟練地和準確地運用體態語,塑造良好的交往形象。如要學會如何用眼睛表達思想和感情,怎樣才能保持最美的姿勢,怎樣確定交往距離和怎樣穿著打扮等等。
(3)在交往中要善於“察言觀色”,並要結合溝通背景理解體態語,避免倉促下判斷。公共關係人員在交往中,要根據對象、情景和語境,細致觀察和分析交往雙方的行為語言,要學會“察言觀色”,並及時作出適當的呼應;避免脫離溝通背景而理解形體語言,作出錯誤反應或不禮貌動作。
(4)使用體態語暗示要保持一致性和連續性。體態語在表達和表現人的思想和心理狀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無意識流露,如人在擁擠的空間站立時,閉上眼睛、雙手環抱、聳肩、身體後退,是由於個人空間被“侵犯”而引起的厭煩情緒的無意識流露;二是有意暗示,如通過眼神、表情、手勢表達某個意思。公共關係人員在使用體態語時如果要具有明晰性,就要保持暗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否則,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誤解。
三、關注:對象的情感投入
人際交往要取得成功,還要求公共關係人員對交往對象表現出重視、關注和關懷的情感,即在人際交往中貫徹關注原則。事實也證明,在交往中如果一方失去興趣或心不在焉,雙方就難以再進一步交往下去。在交往中,要貫徹關注原則,就要注意應用以下幾個技巧:
1.積極傾聽
交往離不開交談,因此,能否體現關注情感,很大程度上要靠聽和說的藝術。從聽的技巧來說,要求交往雙方都積極傾聽。
積極傾聽和消極地聽他人說話的區別在於:是否留心去聽、是否有參與地去聽(邊聽邊思考、邊理解)、是否有反饋地去聽。因此,積極傾聽又被稱為“聆聽”,其作用在於:能給對方留下一個尊重他的印象,有利於更好交往;能聽出“話外之音”,有助於了解對方真情實感;能把握交談主動權,會尋找到雙方的共同點,並可以借助於反饋,控製談話局麵和轉換交談的話題。那麼,積極傾聽應注意什麼技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