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隨和處世的基礎是良好的人際關係(1 / 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日益頻繁。人際關係作為工作或事業上的紐帶和橋梁,顯得更加重要。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和處世的基礎,倘若人際關係也搞不好,還談何處世呢?

與上級關係念好“敬”字經

作為一名員工,幾乎每天都要與領導接觸,如果能夠正確地處理你與領導之間的關係,那你就會更加順風順水。

那麼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1)常請示,常彙報。

你是不是常常向上司詢問有關工作上的事?或是自身的問題,有沒有跟他一起商量過?

如果沒有,從今天起,你就應改變,盡量地發問。一個未成熟的下屬,向成熟的上司請教,這並不可恥,而且理所當然。千萬不要想:“我這樣問,對方會不會笑我?我是不是很丟臉?”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太多慮了。

(2)幫領導背背“黑鍋”。

多留心領導的喜好,會做人才能受器重。有心的上司,都很希望他的下屬來詢問。下屬來詢問,就表示他(她)在工作上有不明之處,而上司能解答,可以減少錯誤,上司才放心。

如果你假裝什麼都懂,一切事情都不想問,上司會覺得:“真傷腦筋,這個人是不是真正了解了呢?”從而感到擔心。當上司尚未叫你到他眼前,你應先自動地去問:“關於這件事,這個地方我不太了解。”或:“這一點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不知經理的意見如何?”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大體上就這樣好了!”對你設想不到的地方加以補充,並將不對的地方加以糾正。

(3)以最快的速度彙報新信息。

在外麵聽到任何新的消息,回公司後,就要盡快地向上司報告。尤其是有生意往來的客戶或相關行業界的情報消息,上司一定是求之不得。

一般說來,地位越高的人,對情報的渴望度就越強。關於重要客戶的情報更是“聽”之唯恐不及。因為即使一些表麵上似乎微不足道的事,對上司而言其中或許就藏有玄機,如客戶中的職員或親屬有人要婚娶,或是客戶的交易狀況與金融動態,等等。

上司若能從下屬處得知詳細情報,就可以掌握先機展開行動,這樣至少不會輸給同行業的競爭對手。

一個能經常取得珍貴情報的下屬,無異於如上司的左右手一般重要。因此,做下屬的一旦得到新消息,不論事態大小,都要盡快地向上反映,而上司對這種下屬當然也印象特別深刻。

迅速傳達情報,就是下屬對上司的一種“敬業”的行為。下屬的敬業對上司是再好不過的,它至少會讓上司沉醉在身為上司的優越感中。

(4)別忘了在他人麵前稱讚上司。

當著上司的麵直接給予誇讚,雖然也是一種“奉承”上司的方法,卻很容易招致周圍同事的輕蔑。而且,這種正麵式的歌功頌德,所產生的效力反而很小,甚至有反效果的危險。

與其如此,倒不如在公司其他部門,上司不在場時對其適度稱讚一番。這些讚美終有一天還是會傳到上司耳中的。同樣的,如果你說的是一些批評中傷的話,遲早也都會被泄露出去的。一個精明能幹的上司,即使在他管不到的部門內,必定也會安置一兩名心腹的。

自己的下屬在其他部門是否受歡迎,這也是上司很在意的事情。自己的下屬很得人緣,上司也會覺得自己很有光彩。如果又知道,那位下屬在其他部門中不遺餘力地稱讚他,不用說,上司對那位下屬的好感度是直線上升的。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一個下屬和其他部門的人,尤其是和其他部門的上司走得太近,這時,直屬上司可能就會不高興,人總是有猜疑心的。

(5)坐在上司的身邊。

常見到有這種情景,在事先沒有安排座次的座談或某些較隨意的場合,許多下屬都爭著坐在離上司較遠的地方。有時上司主動招呼下屬向他靠攏,但下屬卻惴惴不敢從命。

也許有的下屬怕坐在上司旁邊,被人在背後說拍領導馬屁,結果好像領導身邊就成了禁區。其實,如果心地坦然,敢於坐在自己的上司身邊,恰是一種自信自強的表現。你想,坐在上司身邊,就意味著要隨時應答上司的談話。上司會從你的舉止談吐中感覺你的素質與風度,還會從你對事物的分析中看出你認識問題的水平,甚至能從你那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中感受你的人格魅力。一個對自己的素質修養和業務能力充滿自信的人,是不怕同領導坐在一起的。相反,有了與領導麵對麵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會促使領導慧眼識才,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同時,你也可以在同領導的交談與探討中,更深入地了解領導,學習許多新的東西。正如同有的秘書常在領導身邊,對領導的認識水平與辦事經驗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從而“勝讀十年書”,獲益匪淺。

總而言之,你應該常常跟在領導左右,如果你總是怕人說三道四,而甘當“後排議員”,那你就永遠也無法引起領導的注意,所以你要學著會做人。

向上司承認你的不足

“我不知道”、“我錯了”,這兩句話是為人下屬者最不敢、也不願講的話,他們生怕講出來後會被領導小看或責罵。其實不然,說出來,隻會讓領導覺得你更真誠、更值得信任。

在這個世界上,天才很少,全才更是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有自己的弱項。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某些事情不知道或不甚清楚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說出來,會讓人覺得你更誠實,而不是更無能。

當領導跟你討論或交代某件事情,而你恰恰沒想過這事或還沒考慮成熟,切不可不懂裝懂地胡侃或胡亂地應承下來,因為你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它會讓領導覺得你是胡說八道,甚至對你說過的、知道得很清楚的東西都產生了懷疑。胡亂應承下來更是後患無窮。你沒有明白其中的意圖或對其真實情況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這事你怎麼做?

這時候,說一句“我不知道”、“我還不太清楚”,都會顯得你嚴謹踏實、謙虛謹慎。這句“不知道”會讓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者得出與你的想法的比較,以利你選擇更有效的方法。

一代名臣劉伯溫就曾犯過一次不知而妄言的錯誤。一年,天大旱。太祖朱元璋找曾經為他卜過卦的劉伯溫詢問該怎麼辦,劉伯溫對此事並無把握,但還是匆忙奏上一本:“士卒亡故者,其妻悉數別營,總共有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屍骨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太祖看完奏表,馬上著手革除這些弊端。但過了數日,旱情依舊,天依舊沒有下雨。太祖就非常生氣,認為劉伯溫欺騙了他,甚至對他占卜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盡管以前曾屢有靈驗。

劉伯溫一時逞強,畏言“不知道”,就招來了朱元璋的另眼相待,可說是在朱元璋那裏為自己的形象抹了一把黑。

“我錯了”,這句話說出口更需要勇氣。

“如果你想不犯錯誤,除非你什麼都不做。”但人生在世,總有那麼多事情要做,也就總有那麼多次犯錯誤的可能。不論什麼樣的笨蛋都會為自己辯護,而且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但紙怎能包住火,並且掩蓋了一時,能掩蓋了一世嗎?知錯認錯這才是你的最佳選擇。

明明是你錯了,你還要去掩蓋,這會讓領導覺得你不肯承認錯誤,不能正視現實。而且,為了掩蓋你的錯誤,你還可能會犯另一個錯誤以起到掩蓋的目的,你就會越陷越深。隻有承認錯誤,及時糾正,才會把過去的錯誤丟掉,重新做起,這樣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做錯了事情,勇敢地承認往往還會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輕鬆,認錯能有效地消除內疚心理的防禦的心情,讓你丟掉思想包袱,這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工作中出了差錯,明知無論如何都要受到批評,搶在領導批評之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會更好,因為這樣一來,十拿九穩地會獲得領導的同情和寬容,而你所犯的錯也會最大限度地縮小。何況,自己認錯不是比忍受批評感覺更好一些嗎?

沃勒是一位美術設計師,他為約翰遜總統設計一份宣傳品後,突然接到了總統的電話,說設計有點問題。沃勒急忙趕到,看完宣傳品後果然發現了一處錯誤。於是沃勒說:“總統先生,您說得對,我錯了,我沒有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很抱歉。”

總統卻開始莫名其妙地為他辯護起來:“你是對的,不過,你確實犯了一個錯誤,隻是……”沃勒打斷了他的話,說:“任何錯誤,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任何錯誤都會令人不快。”總統想插話,但沃勒繼續講道:“您給我這個機會,您應該是滿意的,因此,我把它重做一遍。”

“不!不!”總統立即表示反對。“這僅僅是一個細節問題,並且也沒有造成損失,你隻須做局部改動就可以了。”

之後,總統又把新的任務交給了沃勒。

這樣看來,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會幫你解脫麻煩。沃勒承認錯誤的急切心情讓總統火氣頓消,糾正錯誤的誠懇態度又讓總統不忍心為難他。

多數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你的勇於承認錯誤就會顯得難能可貴,會特別引起領導的注意和信任。

諸葛亮率軍在祁山與魏軍對壘時,馬謖因為驕傲輕敵,一意孤行,最後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自請降職三級。

當時諸將都覺得諸葛亮不必如此自責,勝敗乃兵家常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連劉禪也覺得諸葛亮不必如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有諸多開脫的理由,馬謖的指揮本已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大將王平之勸阻,才有此役之敗。但諸葛亮自責用人不當,堅決要求降職三級,使劉禪頗為感動,更添信任。於是,時隔不久,便找了個機會複了諸葛亮的職。

古語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要“能改”,得先“認錯”,所以我們認為敢於說“我錯了”,也是“善莫大焉”,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承認自己在哪些方麵有欠缺,就會加以糾正和彌補,從而沿著正軌走向成功。

每個人都非全才,力有不逮時或犯了錯時,就要勇敢地承認,領導會樂於幫你的忙,硬撐著隻會讓問題越弄越糟,到最後你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別表現得比上司高明

一般來說,一個精明的領導會喜歡稍帶愚笨的下屬,因為每個領導都想維護自己的成績,不希望下屬超過並取代自己。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在人事調動中,如果某個領導分到一個有實力的下屬,他就會憂心忡忡,擔心對方會搶了自己的職位,因而在諸多事情上刁難下屬;但如果分到的是平庸無奇的,他就會很樂於指導對方、幫助對方,因為他知道平庸的下屬對自己構不成任何威脅。

因而,聰明的下屬總會想方設法掩飾自己的實力,以假裝的愚笨來反襯領導的高明,力圖以此獲得領導的青睞與賞識。當領導闡述某種觀點後,他會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並且帶頭叫好;當他對某項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辦法後,不是直接闡述意見,而是在私下裏或用暗示等辦法及時告知領導,同時,再拋出與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見。久而久之,盡管在群眾中形象不佳,有點“弱智”,但領導卻備加欣賞,對其情有獨鍾。

在更多的時候,上司需要並提拔那些忠誠可靠但表現可能並不是那麼出眾的下屬,因為他認為這更有利於他的事業。中國有個古老的寓言,叫“南轅北轍”,意思是說,目的地在南方,但駕車的方向卻對準了北方,結果跑得越快,離目標越遠。同樣的道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誠的下屬,這位下屬就是同自己對著幹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這位下屬的能力發揮得越充分,可能對上司的利益損害越大。

沒有人願意引狼入室。也沒有人願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沈某在某造紙廠宣傳處工作。有一天,科長突然叫他整理一個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其實是一次考試,它將關係到沈某是否還能繼續在機關待下去。本來對這樣的材料,他並不感到為難,但有了無形的壓力,便不得不用心。花了一個通宵,寫好後又反複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科長的桌子上。

科長當然高興,快嘛,字又寫得遒勁、悅目,而且在內容、結構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可是,科長越看到最後,笑容越收緊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讓沈某再認真修改修改,滿臉的嚴肅,真叫人搞不清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沈某轉身剛要邁步,科長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說:“對,對,那個‘職工’前麵要加上‘全廠’兩個字,改過來,改過來就行了。”

這麼簡單!科長又恢複了先前高興的樣子,一個勁地誇道:“來得快,不錯。”考試自然過關,還是優秀哩!

顯然,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處理上司交辦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地爭取時間快速完成,而不要過分糾纏於辦事的細節和技巧。因為如果你把事情處理得過於圓滿而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話,那就顯示不出領導比你高明的地方。否則,當上司的就會感到有“功高蓋主”的危險。

所以,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出人頭地、木秀於林,別人也不會對你敬而遠之,他一旦發現“原來你也有錯”的時候,反而會縮短與你之間的距離。

其實,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許多。當被人抬舉的時候,誰還有放置不下的敵意呢?就像那位科長,當終於發現一個錯處的時候,他不是立即又多雲轉晴了嗎?要知道,隻有當他對別人諄諄教誨的時候,他的自尊與威信才能很恰當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才能得到滿足。

上司交辦一件事,你辦得無可挑剔,似乎顯得比上司還高明。你的上司可能就會感到自身的地位岌岌可危,你的同事們可能會認為你愛表現、逞能。置身於這樣的氛圍,你會覺得輕鬆嗎?

如果換一種做法,對於上司交辦的事,你三下五除二就處理完畢,你的上司會首先對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驚,效率高嘛。而因為快,你雖然完成了任務但不一定完美,這時上司會指點一二,從而顯示他到底高你一籌。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給領導留著,單等著他來做“最高指示”。記住,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表現得比上司高明,不要讓自己成為上司眼中的不定時炸彈。辦事時留點錯兒給上司挑,對你有益無害。

從容應對上司的指令

下屬作出了錯誤決定,身為上司的可以直接向前者指出來,而無須諸多顧忌。但假如出現了相反的情形,作為下屬的又該采取什麼對策呢?

在向上司指出他所犯的錯誤之前,下屬有一點必須先弄清楚:無論怎樣,上司終究是上司,他雖然犯了錯,下屬仍要注意維護他的權威;如果直接指出他的不是,隻會招致上司的反感,小則大罵,大則炒魷魚、降職或調職。所以,如果上司真的作出了錯誤指令,你也隻能技巧地勸他改正,直來直去隻會自討沒趣。

永樂皇帝閑來無事,想到江西吉安一帶遊玩,便傳下聖旨,要吉州知府築路修橋接駕。

剛剛考中學士的解縉得知此事,暗暗思忖:皇上每次巡遊奢侈揮霍,百姓稅收加重,勞役陡增。這次一定要設法勸阻皇帝,打消巡遊念頭,使吉州百姓免受災難和荼毒。於是,他連夜趕寫了奏折,次日上朝,麵奏皇上。

永樂皇帝一見奏文,勃然大怒:“解縉,天子出遊,乃施恩澤於民間,你因何阻撓?真乃狗膽包天!”

解縉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息怒,解縉上疏,實為龍體之安!皇上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稱,那裏山高無路,唯有從水路走,水急浪大,豈不驚了聖駕。”

永樂皇帝說:“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豈有鎮不住‘急水’之理!”

解縉笑道:“縱然有巨舟,卻難過峽江縣。江西俗話‘峽江峽江,奈斷手掌’,那裏江窄暗礁多,莫說巨舟,就是竹排也很難通過。”說著,解縉招了招手,有人捧來一條扁魚。解縉呈上,說:“皇上請看,此魚產於峽江,由於江窄,久而久之,連魚身子也擠扁了。”永樂皇帝一看信以為真,心想還是不冒這個險吧!便取消了遊吉州的打算。

解縉用自己敏變的才智,為吉州人辦了件大好事。在中國曆史上,有些忠貞之士敢於在皇帝作出錯誤決定時犯顏直諫,這些人最後往往落得悲慘的下場。與之相比,解縉的做法就聰明多了,他勸阻皇帝巡遊,不提巡遊擾民,僅說是為了“龍體之安”,結果成功地說服了皇帝。

如果上司做出了錯誤指令,你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1)暗示法。

接到不恰當的指令時,你覺得不能執行或無法執行,可先給上司以某種暗示,讓其悟到自己的指令不甚恰當。有些指令不恰當,不是因為上司素質差、水平低,而是沒考慮周全,或是隻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沒看到事物的本質。你稍加暗示,他可能就會馬上意識到。

(2)提醒法。

有些不恰當的指令,可能是上司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麵的情況,有的可能是上司一時遺忘了。你明白地提醒他,上司認識到了,一般都會收回或修正指令。當然,提醒不是埋怨,也不是直通通、硬邦邦的批評。提醒要講究策略,語氣上盡可能委婉些。

(3)推辭法。

對上司不恰當的指令,有的可以考慮推辭。推辭要有理由,有的可從職責範圍提出,譬如說:“總覺得這件事不是我的職責,要不,同事關係就不大好處理了。”有的可從個人的特殊情況提出。但不管從哪一方麵,理由一定要真實和充分。你推辭了,有的上司還可能會這樣問:“那你覺得這件事應該由誰來做?”你不能隨便點名,也不要隨口說“除了我,其他誰都可以”之類的話,比較巧妙的回答是:“這事誰來做,我了解得不全麵,還是您來定奪好。”推辭不是耍滑頭,而是委婉的拒絕。

(4)拖延法。

有些不恰當的指令,是上司心血來潮時突然想出來的,並要你去執行。倘你唯命是從,馬上付諸行動,那就鑄成了事實上的過錯。對這種上司心血來潮而向你發出的指令,如果你在暗示或提醒都不能,推辭也沒多少理由時,那麼,最好的對策就是拖延。雖然默認或口頭上答應,實際上遲遲不動。若閑著不動,上司會產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須忙別的事,作為拖延的理由,應付上司的追問。拖延法是消極的,但對有些非原則性問題的不恰當指令,隻能如此。你拖延了一段時間後,上司的頭腦冷靜了,或許有了新的認識,就可能收回指令,或讓其不了了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司作出的是明顯違反法規的指令,那麼下屬就應該堅決拒絕,並明確向上司陳述理由,雖然拒絕上司的指令需要承受壓力,但涉及原則問題,隻能拒絕,別無他法。

與下屬關係應當張弛有道

統禦下屬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對下屬太嚴,就會引起他們的反抗;對下屬太寬,又不利於管理。所以對於下屬,應該是用慈母的手握住鍾馗的劍,恩威並施、寬嚴相濟。

慈母的手、慈母的心,是每一個經營者都應具備的。對於自己的下屬和員工,要維護和關懷。因為,他們是你的同路人,甚至是你的依靠。而且,也隻有如此,才能團結他們,共達目標。

美國威基麥迪公司老板查裏·愛倫當選為1995年美國最佳老板。他是靠什麼當選的呢?一是他每年都在美國的加勒比海或夏威夷召開年度銷售會議。二是他非常關心員工的疾苦,能認真聽取公司員工訴說自己的困難和苦惱。一旦員工家中有什麼事情,他會給一定的假期,讓其處理家事。由於他能與員工同呼吸、共命運,深受員工的愛戴。顧客們到他的公司後,看到公司員工一個個心情愉快,對該公司就產生了信任感,所以公司效益一直很好。

Tip:收藏+分享說話要幽默·處世要隨和,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