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下令中書令陳震、丞相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等留守成都,代替他處理國政。將軍向寵為成都留守部隊的總指揮,負責京城的安全警衛。他自己則親任北征軍總司令,同時幾乎動用蜀漢所有的將領,越過劍閣進入漢中盆地,並在曹魏國境邊陽平關的白馬立下大本營,傾力於北伐戰爭。
其實,諸葛亮對當時的蜀漢國內形勢十分清楚,在他向後主劉禪呈獻的《出師表》中,就明確地指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知“益州疲弊”,卻不致力於整頓,反而大規模對外用兵,這種有悖於常理的治國之道,隻能是自取滅亡,使本就弱小的蜀漢王國實力耗盡。
實際上,諸葛亮在前線作戰期間,後方的形勢卻在惡化。後主劉禪本就是“扶不起的阿鬥”,根本不懂治國之道,所以諸葛亮特意安排了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物輔政,實際上是在劉禪身邊安置了“監視器”。而且,他還一再叮囑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然而,諸葛亮離開成都之後,蜀漢國內極不穩定,甚至出現相當程度的動蕩。就連諸葛亮的北征軍中,也有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存在,並且發展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使得軍隊的作戰產生了嚴重障礙。即使對眼下的矛盾,諸葛亮也不能有效調解。他一切以北伐為重,所以對魏延和楊儀的鬥爭視而不見,並在自己死後,為魏延安排了一個反叛的結局,從而導致北伐軍自相殘殺。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內部的不穩定因素更是浮出水麵,因此,其繼任者蔣琬立刻終止了連年征戰的局麵,除了派薑維強化北方和西北方的防衛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以整頓國內的不穩定情勢。然而,這樣的局麵隻維持了兩年,蔣琬又步諸葛亮之後塵,親赴漢中指揮北征。其後的費禕雖然反對大規模對外用兵,無奈已經搭上了諸葛亮發動的戰爭馬車,也步其後塵進駐漢中,致使成都朝風敗壞,宦官黃皓亂政。至薑維掌握蜀漢軍政大權時,便九出祁山,致力於北伐戰爭。其時黃皓等奸邪之徒更是為所欲為,相互勾結,終使蜀漢敗亡。
攘外必先安內,沒有內部穩定作基礎,又怎能“攘外”成功。諸葛亮及其後繼者的失敗,僅從這一點上說已經成為必然。至於曆史長河中的例證,更是不勝枚舉。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這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上至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下至個人的成功,無不以增強本身的實力為基礎。而作為一個組織,也隻有內部穩定,才能團結一致,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去迎接困難和挑戰。
現代企業大都有比較複雜的內部結構,如何管理,使內部穩定,是擺在所有領導者麵前的首要問題。同時,企業運行環境不僅以較快的速度發生變化,而且變得趨於國際化,因此,要求企業中的各級經理都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擁有更強的領導力。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知已”更是“百戰不殆”的前提。管理者要整頓企業內部結構,也必須先熟悉企業內部的環境和形勢,做到有的放矢。
內部整頓的主要任務是團隊建設。試想一下,在你的辦公室裏,領導者和員工分工雜亂,整個團隊毫無凝聚力,外人進來看到的將是怎樣一種混亂的情形。這樣的企業,又憑什麼去開拓市場,進行市場競爭。一個團隊好比一個樂隊,成員各有各的工作,倘若互相幹擾或者不能互相配合,奏出的隻會是刺耳的噪音。團隊領導者這時就要像樂隊指揮一樣,把每一個團隊成員的位置、工作、任務安排妥當,使之不發生抵觸。這種看似瑣碎的協調工作,恰恰是領導管理工作中的最難之處。領導手中的權杖要像魔術棒一樣盡情飛舞,首先得讓他的整個團隊井然有序、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