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建設的意義,就在於打破傳統的組織界限,讓成員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溝通,相互合作,在資源和技術上進行互補,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相互競爭性,使組織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從而最大程度上增強企業實力,以贏得市場競爭。
世界經濟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更加快速、準確地對迅猛變化的市場作出及時而準確的反應。作為一個團隊領導者,更需要適應這種需求,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積極強化企業內部機製,調整企業內部結構,同時順應時代需要,積極進行企業結構改革,學習團隊管理的新理念,以最大力量進行內部整頓。
市場經濟下的每一個企業都要麵臨競爭和挑戰,那種試圖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謀求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全球經濟更是越來越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競爭力不僅取決於自身的戰略資源與行動,而且取決於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外部資源。出於這種形勢和需要,企業更應該培養出一支強有力的團隊,以盡量適應外部環境和利用外部資源,並且適應市場競爭環境。隻有這樣,企業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外部競爭必須注重,內部整頓更要跟得上,隻有內外協調,共同發展,才是切合實際的生存之道。
4.急於求成,草率行事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過:“一旦天下大勢有變,便可以派遣一名上將率領荊州兵馬北上,直接攻打洛陽。將軍再親率益州軍團,由秦川進攻……”正是基於這一戰略,諸葛亮才在後來入益州時留關羽鎮守荊州,以期由關羽在北方形勢有變時率荊州兵馬北伐襄陽,再圖洛陽。
劉備自立漢中王後不久,關羽就迫不急待地開始了北伐襄陽的行動,這一至關重要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當然是經當時統攬大局的諸葛亮策劃而行的。諸葛亮之所以策劃此次北伐,不外乎出於以下三方麵的考慮:一方麵,當時東吳強烈要求歸還荊州,但是如果關羽能收複自赤壁之戰以來長期被曹操占領的襄陽,那麼,基於戰線布置上的需要,同盟的東吳就不應該再堅持取回荊州;另一方麵,東吳方麵正值魯肅新逝,其軍隊處於大幅度調防之際,所以不太可能會在關羽北伐時對荊州采取行動;最主要的一點是,曹操剛剛在漢中戰役大敗而歸。所以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襄陽的最佳時期。
然而,諸葛亮萬萬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草率的戰略行動,不僅沒有得到襄陽,反而使荊州落入孫權手中。
當時,關羽隻留少數將士駐守荊州,以保護後方這個最重要的軍資寶庫,並且防止東吳軍的任何行動。關羽則親率荊州軍團主力,打著“恢複漢室”的政治旗號,攻打由曹仁軍團駐守的襄陽。最初的戰事的確十分順利,關羽水淹樊城,生擒曹操派來支援樊城的主帥於禁,斬殺於禁的先鋒龐德,一時威震關中。
但是,被圍困在樊城的曹仁拚死堅守,並且重新部署防務以作長期抗戰的準備。曹操也派出猛將徐晃前來馳援曹仁,並將關羽軍團包圍,而且采取對峙戰略,使關羽求戰不成,報勢大挫。
同時,曹操引誘孫權,由荊州後方夾擊關羽。關羽本來就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因為他直接威脅著東吳的西邊防衛,而且孫權對劉備“借荊州而不還”早就憤怒不已,所以,他立刻決定趁關羽北伐之際奪取關羽的大本營江陵。
當時魯肅已死,繼任東吳西軍都督的呂蒙是東吳陣營的智謀名將,也是強硬派代表。他早就反對孫權借助劉備的力量鎮守江陵以抵製曹操南下,所以在接到孫權攻打荊州的命令之後,立即發動奇襲,一舉攻下江陵。
關羽本就在北伐戰事上遇挫,又得知江陵被占,所以不得不由襄陽戰場緊急撤退,準備奪回江陵。不料呂蒙早就在沿途埋伏下軍隊,致使關羽的退軍潰散。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