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紙上談兵,缺乏執行力(1)(3 / 3)

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打扮成一副羽扇綸巾的模樣,坐著自製的木頭車,改用侍童作護衛,完全解除武裝,頻頻出現於前線陣地,想以此激怒曹魏士兵。然而,司馬懿當時已經完全控製住曹魏軍的動向,因此,他嚴禁士兵們有任何行動。對於蜀漢方麵的進攻,他隻是以箭還擊,士兵們根本不離開營寨一步。

諸葛亮束手無策,茶飯不思,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無奈之下,他幹脆派人送一套婦女的服飾給司馬懿,譏諷他如婦人般沒有膽量。

然而,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譏諷仍然無動於衷,反而從諸葛亮派去的使者口中了解到諸葛亮的健康狀況,於是對將士們表示:“對峙的時間不會太久了,諸葛孔明食少事繁,不可能再撐太久的。”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時隔不久,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中,北伐軍再次無功而返。司馬懿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沒有盡全力追擊蜀漢退兵。在上演了一場“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之後,司馬懿自嘲說:“我能料生,但哪能料死啊!”於是蜀漢軍得以安全撤退。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屬文人出身的大將,因此他們都比較遵守兵法原則,甚至到了一板一眼的程度。然而,諸葛亮從根本上就輸給了司馬懿。中國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頓而利可全”、“不戰而屈人之兵”,以保全為首要問題。司馬懿一開始所站的高度,就是諸葛亮所望塵莫及的——他的真正意圖,是通過與諸葛亮的戰爭以保全司馬氏集團的實力。司馬懿從保全自己的實力出發,堅守不出;同時又稱讚諸葛亮乃“天下奇才”,給曹魏集團放出煙幕,為自己不全殲諸葛亮的北伐軍找出一個無懈可擊的借口。

而諸葛亮一開始就持著“以戰求安”的思想,沒有深諳兵法“保全實力”的宗旨。所以說,諸葛亮隻能是司馬懿麵前的“小醜”,因為他們根本不是處在同一個高度上對陣。由此而聯想到劉備的東征,當時陸遜也是采取堅守戰術,後來在關鍵時刻“火燒七百裏連營”,一把火燒掉了劉備的性命。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陣,以及後來薑維與鄧艾的對陣,同當初劉備與陸遜的對陣如出一轍。難怪蜀漢政權要夭折!

中國兵法最主要的貢獻其實是留給後人一種智慧和思想。

商場如戰場,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克敵製勝”,確保生存,並謀求發展,正是所有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企業經營者的確可以借鑒中國兵法的思想和智慧。實際上,有許多成功的企業都曾從中國兵法思想中找到了適合企業發展的經營和管理思想,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事實上,企業的所有問題,以及如何保持企業的旺盛生命力,最終應歸結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競爭最終將演變成企業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的大比拚。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於企業所擁有的特殊資產,如企業的市場力量、內部資源等一係列特殊資源組合而成的戰領市場、獲得長期利潤的能力——這是企業實力中最為穩固,而且最難積累的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企業中那些最基本、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一個企業想要立足市場,就必須培養和嗬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具體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也應該本著“保全核心能力”的宗旨,采取有彈性的競爭策略。能屈能伸,方能靈活經營。往往有一些企業不考慮自身實力而盲目競爭,結果陷入商戰中不能自拔。要知道,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是要靠長期積累才能完成的,所以,企業在運營中,特別是創業階段,更應該注重經驗和知識的積累,注重實力的保全,而不應該急於采取攻勢,企圖在創業階段就霸占市場。即使是麵對商機時,也應該量力而行。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掌握核心技術。隻有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實現企業資源的高效配置,從而壯大企業實力。核心技術的開發,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企業的專有技術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和整合,並進一步提高和鞏固,以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2.實現專業化經營。在市場需求多樣化的今天,公司進行差異化經營與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術、產品、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麵與同行的差異,就有可能擁有構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