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是當今社會最搶風頭的“打工者”,他們借助於自己所受到的專業訓練或擁有的專業技能而走上管理崗位。可以說,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是企業管理高度專業化的結果,也是企業管理走向成熟的標誌。同時,職業經理人的出現,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企業經營者執行能力的欠缺。正是由於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更為龐大的組織結構,以及更趨專業的分析、決策,常常使得企業經營者力不從心,所以,職業經理人應運而生。
然而,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並不是一個“鐵飯碗”,他們必須不斷地通過實踐去強化自己的執行力和領導力,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從而贏得企業經營者的信任和器重。
實際上,職業經理人仍然不能為經營者注入一針“強心劑”,現實中,經營者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總有一場難了的風波。由於職業經理人實際上並不承擔企業運營風險,企業經營者將資本交給他們去運作,而運作的結果既不能完全預知,也不能完全控製,其中當然還夾雜著職業經理人的職能本身潛藏的風險。所以,企業的實際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經營者的手中;企業的長治久安,最終還是要依靠經營者的實力和執行力去實現。
創維的陸強華跳槽風波、新浪網的王誌東去職風波、責施寶的王惟尊被捕事件等一係列職業經理人風波,都在向企業經營者敲響警鍾:打鐵還需本身硬,隻有經營者自己才能決定一個企業的命運,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的領導力,才能管理和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商場如戰場,戰略離不開戰術,戰略的目的也必須落實在戰術的運用上,隻有從競爭中吸取實際經驗,才能製定出真正有效的競爭策略。
2.諸葛亮VS司馬懿
如前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演義中頻頻過招隻不過是演義家的虛構,實際上,司馬懿的露麵是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後。
蜀漢建興六年,曹真出任魏國大司馬,並積極建議曹睿主動出擊蜀漢,以解決西南軍區的防務,於是曹魏首度南征蜀漢。這推翻了諸葛亮在孫權稱帝時所說的“孫權無力渡長江,猶如曹魏無力渡漢水”的預測。正是在這個時候,一直在東線荊、豫兩州防衛的督軍司馬懿被借調而出。
由於連續一月之餘碰到大雨,曹真的南征軍不戰而歸。曹真也因此一病不起。臨死之時,他向魏主曹睿舉薦司馬懿,稱“非仲達不足以救國家”。於是,曹睿任司馬懿為大司馬,並囑咐他:“西方事重,非君沒有可托付的人。”就這樣,司馬懿抵達長安,開始著手編組對付諸葛亮北征的軍團。
司馬懿“內忌外寬,善於權變”。司馬家本是名門望族,而司馬懿本就野心勃勃,隻是他城府極深不輕易外露,所以曹家三代都未曾發覺他的野心,反而因為他的智慧和膽識而加以重用。至於曹真薦其為大司馬,則主要是想依靠司馬家的聲望,來鞏固曹氏政權。
既然司馬懿早有篡位之心,那麼在對付蜀漢政權方麵,他與曹氏政權的態度就有微妙的區別。一方麵,隻有排除蜀漢,才能從大局上穩固司馬氏的權勢;另一方麵,曹氏政權重用司馬氏,主要是看重其在對付蜀漢方麵的能力,所以,司馬懿暫時還不能一舉掃除諸葛亮的北伐軍。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再加上司馬懿考慮到諸葛亮遠征軍的糧草供應不足,所以,司馬懿南征的根本策略,就是以靜製動,堅守不出。建興九年,諸葛亮的第三次大規模北伐行動展開了。雙方對陣於渭水河畔。在經過上邦戰役的初次交鋒後,司馬懿便在渭水河畔構築防衛營寨,據險而守,以消耗諸葛亮遠征軍的糧草。當時,司馬懿率領數倍於北征軍的大軍,卻強忍著不進行決戰,隻憑這份堅毅不拔的耐力,就足以顯示他雄霸一方的豪傑本能。
諸葛亮指揮北伐軍團攻上邦,試圖引誘司馬懿出戰。然而,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意圖,所以頂住內部壓力,堅守不出。最後實在迫於內外壓力,他才一方麵派出張郃去解上邦之圍,另一方麵率主力向諸葛亮挑戰。不過,他隻不過是靈蛇出洞一般,在遭到魏延軍團的強勢攻擊之後,一伸即縮,再次撤回陣地堅守。
諸葛亮當時早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而出現嚴重的糧草供給困難,偏偏這時後方出現動蕩,負責運送糧草的李嚴逐以之為借口,假傳聖旨,希望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內外交患”,隻得緊急撤回後方。不料魏將張郃不聽司馬懿的勸告,率軍追擊蜀漢軍隊,反遭埋伏,死於損益連弩之下。這成為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惟一收獲。
諸葛亮撤回後方,方知李嚴假傳聖旨,於是他上表後主,撤除了李嚴的所有職權,將其廢黜為平民。
時隔三年之後的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度北代,又和司馬懿對陣於渭水兩岸。這一次,他一方麵利用新發明的“流馬”運輸糧草,另一方麵又在駐軍的五丈原屯田產糧,拉開了長期對峙的陣勢。然而,麵對司馬懿的“免戰牌”,諸葛亮深感焦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