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是領導力的重要表現,也是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支柱。企業的命運最終掌握在領導者手中,決策、管理、統籌、規劃等所有重任都是對領導者執行力的具體考驗。隻有提高執行力,才不至於做“事後諸葛亮”。
1.被演義家神話的軍事家
我們今天所了解到的諸葛亮,實際上大部分來自於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的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羅貫中的渲染下,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預言家、神出鬼沒的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特別是他神話般的軍事才能,更讓後人為之喝彩不已。然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真有演義中的那麼高明嗎?
“草船借箭”、“借東風”、“八封陣圖困陸遜”、“六出祁山”、“火燒箕穀”、“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等等情節,都是演義家筆下的諸葛亮軍事天才的具體表現,但是,探究曆史的本來麵目,其中十有八九都是虛構和誇張的。
事實上,諸葛亮剛進入劉備集團之時,不可能直接被置於軍事第一線,他真正的貢獻應屬後勤的策劃工作。
“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無疑是無稽的神話故事。赤壁大戰的主要參戰方是孫權和曹操,而主要負責抗曹的,則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周瑜。實際情況是,赤壁處於長江的急轉變處,位於鄱陽湖附近,由於氣候及地理位置等原因,造就了火燒赤壁時的“東風”。所以根本不存在“借東風”一事。而且,曆史上的天才名將周瑜和諸葛亮幾乎未曾正麵交過手,也就談不上什麼“既生瑜,何生亮”了。
“八陣圖”在《三國演義》中出現於“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一回中。當時,劉備東征大敗,退至白帝城。而東吳方麵由於考慮到曹丕的威脅,所以以大局為重,立刻結束了西線戰事,重新部署國防事宜。所以,陸遜根本未曾追擊劉備過巫縣,更不可能被“八陣圖”所困。至於每晦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的“八陣圖”,不過是練兵用的沙盤推演模具而已。
至於“七擒孟獲”,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誰都能看得出來,孟獲簡直成了“無賴”,難道南蠻真的如此“弱智”嗎?何況,孟獲後來官至蜀漢大員,為蜀漢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一個“弱智”所能做到的嗎?而且,演義中的南征軍團幾乎動用了諸葛亮的全部親信,包括蔣琬、費禕、楊儀等參謀,甚至連當時負責東麵防務的趙雲和駐守漢中的魏延也編製在內。如此一來,不僅丞相府要放長假,恐怕蜀漢全國都要放長假了。
“空城計”不僅讓人讀來感動不已,而且成了諸葛亮兵法學上的典範,然而,這隻不過是演義家的一場騙局而已。諸葛亮首先祁山時,司馬懿一直負責曹魏東戰線防備,根本未到過西戰線。鎮守長安的是魏明帝曹睿本人,指揮街亭戰役和整個西征的是老將張郃。司馬懿除非坐飛機,否則又怎能跑到西線去中孔明的“空城計”呢?而“火燒箕穀”其實是以老將趙雲為阻斷曹真追兵而燒毀棧道為藍本的藝術化描寫。
至於“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以及野史中的“死治司馬懿”等,雖然常讓後人津津樂道,其實也不過是誇大、渲染和虛構的而已。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隻不過是被演義家神化和虛構的而已。事實上,他一生敗多勝少,特別是自己親自發動的北伐戰爭更是屢屢無功而返。可以說,諸葛亮在行政和策劃方麵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然而,他在軍事上實在缺乏實際執行力,這是他屢出祁山卻無功而返,乃至後來被司馬懿拖死的重要原因。
有全球第一首席執行官之稱的傑克?韋爾奇說過:“在這個競爭求存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想獲得成功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綜合素質,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領導力。”
有很多人以為,領導者所要做的隻是決策和領導,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注重實際執行力,那些具體任務隻是員工們的工作而已。所以,在許多公司裏,總有這樣的領導者:他們最喜歡待的地方便是自己的辦公室;他們的辦公椅總是占據著,除非是去參加會議;他們很少到第一線去視察和體驗工作,除非是上級來視察或電台來采訪……他們有一句口頭禪:“幹完後來向我彙報一下!”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才具有領導者的風範和尊嚴,才能維護領導者的權威。然而,這種領導真的稱職嗎?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和“槍杆子裏麵出政權”,說的都是實踐的重要性。不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在實際生活中,實踐都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決策是在辦公室裏製定出來的,但隻有那些通過實際調查與研究製定出來的決策,才能經得起推敲和檢驗。那些隻憑自己的經驗或主觀臆想製定的決策,要麼隻能被否定,要麼會在付諸實施後毫無收效,甚至為整個公司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