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率然”是恒山之中的一種蛇。打它的頭部,尾部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部,頭部就過來救應;打它的腰部,頭和尾都來救應。若問:“那麼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回答是:“可以。”吳國人與越國人是互相仇恨的,但當他們同船渡河遇到大風險情時,他們相互救援如同一個人的左右手一樣。因此,縛住馬韁,深埋車輪,來穩定陣勢,也是靠不住的。要使怯懦的和勇敢的戰士都一樣奮戰,這是要靠平時軍政修明;要使山坡丘陵和海川沮洳等地形都能發揮對敵戰爭的輔助作用,這是要靠善於利用地形的規律。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能使全軍攜起手來如同一個人一樣協調一致,這是因為客觀形勢迫使部隊不得不這樣。

將領處理軍中之事,要沉著鎮靜而幽密深邃,管理部隊公正而嚴明。要能蒙蔽士兵的視聽,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改變作戰計劃,變更作戰部署,使人們無法識破玄機;經常改換駐地,故意迂回行進,使人們推測不出意圖;率領士卒與敵約期作戰,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兵有進無退;率領士兵深入諸侯重地,捕捉戰機,發起攻勢,像射出的箭矢一樣勇往無前。這種辦法如同驅趕羊群,將士兵趕過來,趕過去,使他們不問要到哪裏去,隻知勇往直前。聚集全軍,置於險境,這就是將軍的責任。九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得失,官兵上下的心理變化,這些都是將領不能不認真周密考察的。

進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就愈是穩固;進入敵境越淺,軍心就越容易懈怠渙散。離開本國進入敵境作戰的地區就是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就是衢地,進入敵國縱深的地區就是重地,進入敵國淺境縱深的地區就是輕地,背有險固前有阻隘的地區就是圍地,無路可走的地區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

上,要統一軍隊意誌;在輕地上,要使營陣緊密相聯;在爭地上.要使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在交地上,要謹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鞏固與鄰國的結盟;入重地,就要補充軍糧;經圮地,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要顯示死戰的決心,殊死戰鬥。所以,作戰一般的情形是:被包圍就會竭力抵禦,形勢險惡迫不得已時就會拚死戰鬥,深陷危境就會聽從指揮。

凡是不了解諸侯各國的戰略動向,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者,就不能得到地利。

這幾個方麵,有一方麵不了解,都不能成為王霸的軍隊:凡是王霸的軍隊,進攻大國時能使敵國的軍隊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人頭上時就能使它的盟國不能配合策應。因此,不必爭著同天下諸侯結交,也不必在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隻要伸展自己的戰略意圖,把威力加在敵人的頭上,就可以拔取敵人的城邑,毀滅敵人的國都。實施超越慣例的獎賞,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賦予作戰任務,不必說明謀略意圖。賦予危險的任務,但不指明有利條件。陷士兵於死地,才能轉死為生;軍隊陷於危境,然後才能取得勝利。所以,指導作戰這種事,在於謹慎地考察敵人的作戰意圖,集中兵力於主攻方向,千裏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製勝的目的。

所以,決定戰爭行動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不許敵國的使者往來;在廟堂再三謀劃,作出戰略決策。敵方一旦出現可乘之機,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但不要輕易與敵人約期決戰。破除陳規,因敵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行動。因此,戰爭開始之前要像處女那樣沉靜,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暴露弱點。戰爭展開之後,要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措手不及,無暇抵抗。

[評析]

本篇論遠征軍進入敵境後,務宜依據人情活用地形,隨敵屈伸,以趨利避害,藉以獲取全勝的目的。孫子從戰略角度出發,深刻地分析了九種不同地形條件,並分別論述了軍隊在九種不同戰略地形條件下行軍、作戰的指導原則。而篇中論述的戰略進攻的一般要求以及如何實施突然襲擊的基本條件和具體手段,為全篇的精華。

[應用]

陷之死地然後生——借助危難奮發進取(第十一篇)

《孫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原意是:陷士兵於死地,才能轉死為生;軍隊陷於危境,然後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