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陳參軍就跟諸葛亮稟報,荊州某些村裏就有一些怪異規則,村裏人不能隨便遷走,遷走以後就不得歸來,或者遷走會受處罰。要交給當地最大的土地主更多的租稅,否則以後別想舒舒服服地過日子。
在這裏沒人去反對這新政,也沒人直接說怎麼不好,但人員不流動,戶籍受到約束,就會被族群排斥,除非你過離群索居的日子,不少地方都如此,排斥新入戶的人,各種待遇也會與原戶有巨大差異。
周洋懂得,如同動物育種,看似簡單的孕育生命,需要經曆陣痛,經曆每天每日的煎熬,期間哪裏營養不足,缺吃少喝,就可能會夭折會早產。
荊州所謂士大夫指那些知識份子,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很深的文化人,讀書人,官吏,皆是國家的棟梁或有名望的人物,曆史曾有近三十名不同稱呼,如“高門”“膏腴”“甲族”“貴勢”“世家”“閥閱”“士流”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稱謂。
後漢出現的“地方豪強、經學傳家、世官顯貴”的三位一體稱之為世家大族,將曹魏西晉時期開始依靠九品中正製穩定下來世代為官二千石以上的家族的稱之為高門士族,過江後的東晉朝廷實際執政者僑姓為門閥,入南朝之後則不再有能力控製朝政掌握軍隊,則稱之為士族。
聞聽父親周湯聚義堂之事,他有點著急,此刻開始宣揚,會不會引起劉備等親信不滿,尤其那張飛、關羽,別看平時對劉備有些意見,但到關鍵時刻,卻是絕對忠實守義之人。怕父親身邊沒有好的良將守護,別被人暗中傷害。早就聽說曹軍的許褚大名,手下豢養大批刺客出名,雖並非完全稱之恐懼,卻也是各國遺患。
周洋已有一主意,決定在“周洋軍”基礎上,再設立暗殺組,情報組,偵查組,作為特種的部隊補充力量,人員百名,提前進行訓練,保證戰時出現,保護父親周湯不受意外幹擾。
為此他特意從襄陽府內選擇幾個人去刺探許昌消息。許昌古稱“許”,相傳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曹操迎漢獻帝自洛陽遷都於此,此稱“協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營建鄴都。後遷到許昌,雄踞25年,許昌曹丞相府裏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廣攬人才,終成帝業。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這就是“許昌”最初的來源。
屯田製的施行使許昌大治,人口增長,經濟繁榮。自此許昌一直作為中原重鎮存在。許昌人才輩出,伺候多疑的曹操可不容易。太聰明易被看破,如楊修;太正直易遭忌恨,如崔琰;太放肆易遭迫害,如許攸;太清高易遭淩辱,如孔融。賈詡則是一個忠於職守盡顯才能,嚴於律己免遭忌恨的人。
許褚字仲康,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
年輕時在家鄉聚集了數千戶人家,共同抵禦賊寇。曾有一次因缺糧與賊寇用牛交換糧食,牛到了對方手中後又跑了回來,結果許褚單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賊寇大驚,不敢要牛就走了。從此淮、汝、陳、梁之地,聽到許褚之名都感到畏懼。
後追隨曹操,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官渡之戰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
渭南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麵,右手控船漿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發現早已身中數箭,在與馬超、韓遂會麵時隻讓許褚相隨,期間馬超欲襲曹操,但聽聞許褚之名兼懷疑從騎就是許褚,便問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著許褚,許褚怒視馬超以令他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