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頂身股製度
假如說,優厚的辛金能將員工對眼前利益的追求挖掘出來,更能給年輕員工以盼頭,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話,那麼頂身股製度則能將員工對長遠利益的追求挖掘出來,更有利於對年老員工、骨幹員工的管理,從而將他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如前所述,晉商辛金製的優點之一是給骨幹員工以壓力,提高他們犯錯誤的成本,但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並不等於積極性的發揮,要將骨幹員工、年老員工的積極性充分地發掘出來,還必須配合以頂身股製度的實行。
身股,亦稱人力股,俗稱“頂生意”。身股是職工以在企業的勞動所頂的股份,不交銀兩,卻與資本家投資的銀股一樣,享有同等分紅的權利。所不同者,銀股所有者,在商號享有永久利益,可以父死子繼、夫死妻承,但對商號的盈虧負有無限責任。銀股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抽出、補進或增添新的股份。身股隻參加分紅,不承擔商號的虧賠責任。頂身股者死後,商號一般給予一定優惠,即在一定時間內照舊參加分紅,稱“故股”或“故身股”。頂身股是山西商人企業特有的一種製度,他省商人企業並不實行身股製度。這也可以說是山西商人企業管理藝術的又一個特色。
資本家是以攫取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的,而山西商人甘願把利潤的一部分或一半多讓渡給職工,這豈不是與資本家的本質相矛盾嗎?乍看起來是矛盾,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並不是這樣,資本家把利潤讓渡給職工,失去的是眼前利益,但得到的是員工的忠誠和能力的提升,這就為追求長遠的利潤最大化奠定了基礎和保證。反過來說,如果企業利潤與職工沒有絲毫關係,全部被資本家拿去,職工就會感到他是為別人幹的。為自己幹和為別人幹,人的精神狀態不同,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就不同。正是這種頂身股製度,使勞資關係比較融洽。應該說,頂身股是山西商人經營管理的一項重要經驗,也是其成功的力量所在。
頂身股不論對已頂上身股的職工或沒有頂上身股的職工,都具有誘惑力、推動力和凝聚力,核心在於職工頂身股份額和分紅數額都是在不斷增加的。山西商人相互見麵時,常問的一句話是“頂幾厘生意啦?”說明了身股對職工的影響力之巨。這種影響力表現為,頂上身股的希望身股份額能不斷有所增加,沒有頂上身股的企盼著有那麼一年能頂上身股,山西商人便以此來推動或激勵著職工的進取精神。
關於身股,簡單介紹如下:
第一,一個職工身股的起點與上限。在很長時間內,身股的起點為1厘,上限為10厘,即l股,俗稱“一俸”。頂1股者,多限於企業的總經理和副總經理。1厘到10厘,是10個等級。到後期,因為頂身股職工愈來愈多,10個等級已經不好區分,於是在l厘到10厘之間,每一厘間又增加了一個半厘,等級變為19個等級,出現1厘半到9厘半的等級。但不論身股有多少等級,職工頂身股數,總是1股者少,幾厘者多。據一家企業38人頂身股數的資料顯示,頂身1股者3人、9厘者3人、8厘者1人、6厘者2人、5厘者5人、4厘者7人、3厘者8人、2厘者2人、1厘者7人,共頂身股16.5股。其中,頂身股7厘以上者7人,占人數的18.4%,所頂身股數卻占39.4%;頂身股4至6厘者14人,占人數的36.8%,股數占39.4%;頂身股l至3厘者17人,占人數的44.8%,股數隻占21.2%。這說明,頂身股收益最大的是頂身股4厘以上的那55.2%的人,他們享有股份的78.8%,尤以7厘以上者為優厚。
第二,頂身股者股份數的增加,體現著賢者多增、次賢者少增的區別對待原則。比如,大德通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王振鐸身股5厘,高鈺3厘,趙調元2厘;中間相隔20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高鈺身股l股,王振鐸身股7厘,趙調元身股4.5厘。由此說明,高鈺身股等於原先的333%,王振鐸等於原先的140%,趙調元等於原先的225%,區分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