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坑不敢坑,這才是六叔他們心中最為真實的寫照。要是有機會把李明豹真正的拉下馬,那麼六叔這些人,也絕對不會是什麼心慈手軟之輩。
當然,這其中也有李明豹並沒有把六叔他們壓得太狠的原因。要是李明豹在香港這邊一直都那麼的強勢,不但院線要最好的,電影收入上麵也要分一大份,那麼六叔他們即便是知道拉李明豹下來,自己也會受傷,他們肯定也絕對不會心軟。自己受損失不受損失的,先不管,先把李明豹這個毒瘤給弄走才是真的。連利潤都保不住,長痛肯定不如短痛。
也好在李明豹在美國那邊的收益相當的不錯,結果就導致李明豹對於香港本土,和整個東亞市場都不是那麼看重。這才讓六叔他們真正有機會和李明豹做到共贏。要是李明豹在美國那邊並沒有多少利潤,那麼即便李明豹明白六叔他們憤恨自己,李明豹也沒有別的辦法可以保證雙方的利益都好。所以說,有多種賺錢渠道的人,才更加不容易被打垮,要是渠道不夠暢通,隻能在一個地方和別人競爭,有你沒我,才是常態。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外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開始嚐試多元化,不是他們貪大求全,實在是這樣才能夠保證公司的利潤達到運營的成本底線。東邊不亮西邊亮,除非點太背,要不然總是能夠賺到錢的,李明豹雖然沒有搞跨行業的多元化,但李明豹在行業裏麵的多元化,卻不是其他的香港老板能夠比擬的。
多種因數之下,李明豹整理李氏集團的業務時間,相當的不短,整整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才算是把自己手上的業務給真正的串聯了起來,並且讓手上的產業真正開始做到互通有無,不但之前的運營成本降低了不少,在辦事的效率上麵,也有了本質性的提高。當然,李氏集團內部的管理人員,自然也增加了不少,一些能力出眾的人,自然是走到了高位,而一些能力不行但又忠心的人,李明豹也安排好了合適的出路。至於那些有能力卻不忠心的人,在集團內部自然是混不下去的。反正各種類型的人,在兩年的時間裏麵,也真正的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在李明豹不斷整理公司內部的同時,外麵的一些事情,李明豹也並不是真正的沒有參與,產業上的發展,這兩年雖然是以保守的狀態來運轉的。但是在金融上麵的東西,李明豹也真心沒有放棄機會。就好像去年八五年廣場協定,李明豹雖然沒有直接對股指還有期貨一類的東西下手,但在貨幣上麵,也吃了不少的東西。太過複雜的運作沒有弄,僅僅是把手上的資金,再加上一些產業抵押給銀行,把美元換成日元,就在那裏坐等升值。僅僅這麼一手,李明豹就直接賺到了六個多億的美元純利。
就相當於李明豹已經提前的把影視城的建設資金給全都弄齊了,並且手上還能富餘不少的現金。而在美國那邊,夢工廠節目製作公司由於約翰和默多克的入場,也成為了李明豹手下唯一一個大踏步發展的公司。不但最開始弄出來的百萬富翁節目賺得盆滿缽滿,就連後麵的好聲音,達人秀等等一係列節目,也開出了相當漂亮的成績。
這樣一來,隨著李明豹手上的資本越來越多,李氏集團的改革也變得越來越順利,李明豹的產業根基,也是逐漸的牢固了起來,由原先的借雞生蛋,變成了現在獨樹一幟。
而和大陸合作的人才中介計劃,現在也真正的走向了正軌。好萊塢那邊的發展雖然比不了東亞地區那麼紅火,但至少好萊塢那邊現在也明白了大陸方麵在電影行業實力上,其實也相當的不錯,至少那邊的頂尖人才,和好萊塢這邊的差別,並不是那麼大。尤其是在藝術領域上麵,發展更是迅猛。反倒是商業領域上麵,由於大陸方麵的基礎薄弱,好萊塢這邊對大陸電影的評級,並不算太高。
但總的來說,大陸方麵的人才加入好萊塢的本來目的,還是達到了。雖然總體上和經濟上大陸娛樂行業和好萊塢有相當大的差距,但也並不至於好萊塢在大陸那邊,就可以隨時的攻城略地。甚至由於雙方的政治理念不同,讓好萊塢這邊的很多人,都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大陸本土的電影市場,想要讓好萊塢打進去,相當的困難,這困難不亞於發生一場戰爭。也就是這樣的推論,讓好萊塢未來在電影攻略決策上麵,有意無意的忽視掉了大陸市場。
不是他們不看重大陸的市場作用,而是他們認為大陸那邊的思想太過頑固,好萊塢要用力發展大陸的市場,成本太高,有些得不償失,好萊塢也是講究利益的,要是利益可觀,那麼就算是再艱苦,他們也會去攻取難關。但要是利益不可觀,攻打同樣困難,好萊塢這邊也不是慈善機構,自然不會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麼好萊塢那邊的人會認為大陸的市場不太適合好萊塢,這完全就是因為李明豹弄過去的那批電影人才,雖然專業技術上麵相當的理想,但他們腦子裏麵的政治理念,也是出了名的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