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變化(1 / 2)

1廠設計大樓前,躊滿誌躇的屠珍英又一次來到這裏,還記得上次來的時候,是她向自己父親,廠裏的總工程師打聽鏡片生產線停產的原因,這次還是為了鏡片生產線,不過和上次來的時候相比,目的已經完全不同。

踏進外表看起來並不怎麼起眼的設計部大樓,這算是整個共和國航空係統中,負責飛機型號生產工作的眾多主機廠當中科研設計能力最強的兩家工廠之一。國內除了洪都廠的設計部門由陸總師帶著設計定型了強五戰鬥機以外,也就屬現在屠總師帶領下的1廠設計部在工程設計上能力最強。

甚至可以一句讓幾十年後軍迷們大跌眼球的話:八十年代初期時候,同處蜀都這地界的蜀都飛機設計所單論型號工程設計能力,還真就比不上1廠的設計部。

從殲七戰鬥機引進定型之後算起,1廠絕對算是國內目前在技術上最清楚、最了解該型號戰機的單位,從65年開始接手該係列戰機的生產工作,之後的改進型號,幾乎都是由廠屬設計部一力完成,在這樣將近二十年時間的培養磨煉之後,其工程設計能力絕對不可視。

從殲七到殲七1,再從殲七1到殲七,再到現在研製中的殲七戰鬥機,這些都是工廠的設計部完成所有的設計、試飛、定型生產等一係列工作和任務。

相比之下同時代的蜀都所,甚至還在被空軍朝令夕改的殲九項目指標搞得暈頭轉向,正在重複著吹風、修改原始氣動設計工作,這樣又何談具體的型號工程設計,所裏最多也就是在氣動、新技術探索方麵有優勢。

再後來等到八年十代中期的時候,蜀都所拿到十號項目,在各種初期設計的時候,1廠同時期也開始了超七這款近乎魔改的新型號設計工作。

再後來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十號項目和1廠超七之間,最後隻有可能活下來一個,而結果是十號堅持到了最後,想想要是超七項目能成功搞定,等到九十年代初期空軍因為采購7係戰機而要求下馬十號時,可能這十號還真的就沒了。

這樣一來,後續超七則會繼續發展、改進,最終甚至變成梟龍的技術水準,靠著共和國和巴基斯坦的訂單均攤各種風險,可能真的會發展成一款和F-16相抗衡的三代輕型戰機。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以共和國的軍方訂單數量和傳統軍火銷售勢力範圍綜合水準而言,確實也隻能培養出一款中輕型戰鬥機,如果強行整出兩款飛機,最後結果自然是都吃不飽也餓不死,但想要熱賣大賣,肯定不可能。

關於蜀都所與1廠之間的恩恩怨怨一時半會兒也不清,兩者之間既有合作,同樣也競爭,這一點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經初顯端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八十年代初期的蜀都所手特別長,冷不防拿下了原本應該由1廠做的殲七項目,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的結果,要知道八十年代之前的蜀都所是壓根兒就沒有接觸過殲七係列戰鬥機,就這樣的技術積累居然都能夠爭取到項目,真是不可思議。

到最後更加奇葩的是,殲七項目確定由此前從未接觸過殲七係列的蜀都所主導之後,又決定讓1、011、011三家單位協助設計。

這想想就覺得很搞笑,需知以上三家單位中的1、011是此時國內唯一生產改進殲七戰機的單位,就連011廠也都有過負責裝配蘇聯交付米格1戰機散件的經曆,人家多少也算有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