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國力由盛而衰,周邊國家漸起異心。公元764年,在唐朝叛將仆固懷恩的煽動下,回紇和吐蕃兩國聯合出兵進犯中原。邊陲頻頻告急,唐政府慌了手腳,急忙派大將郭子儀率領精兵1萬多人,日夜兼程趕赴前線,進駐涇陽城(今陝西省涇陽縣)。漫山遍野足有30萬人馬的回吐聯軍,一擁而上,包圍了涇陽。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郭子儀苦思著退敵的計策。
事也湊巧,叛將仆固懷恩病死了,回紇和吐蕃失去了聯係的紐帶,雙方首領誰也不服誰,不得不分家。吐蕃軍駐在東門外,回紇軍紮營於西門,各自為戰,互不幹涉。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曾經得到回紇兵的支持,和許多回紇將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想:為何不借這種“戰友”之誼去分化敵軍,反客為主呢?
他立即派大將李光瓚單槍匹馬去求見回紇將領。李光瓚見到了回紇都督藥葛羅,向他陳述了利害關係,並轉達了郭子儀的問候。藥葛羅和他的將領則表示:隻有郭令公親自現身,他們才能相信,否則一切免談。
李光瓚回到城裏向郭子儀報告了見到的一切。許多將領都認為回紇人心懷不軌,不可輕易相信。但郭子儀意誌很堅決,他分析當前的形勢,認為敵方的兵力幾十倍於我,如果硬打死拚,隻能是魚死網破,隻有說服回紇將領,和平解決戰爭,才是上策。
郭子儀隻帶了少數幾名隨從,策馬揚鞭,箭一般地馳向回紇大營。
“郭令公真的來了!”回紇將領齊聲歡呼,紛紛下馬,簇擁郭子儀走進中軍大帳。老友重逢,分外傷感,大家都沉湎於過去一同浴血奮戰的舊情之中。郭子儀乘機勸說:“唐、回人民曆來相好,大唐對貴國決無二心。而仆固懷恩這個連爹娘都不顧的混蛋,隻想用你們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企圖。吐蕃人也不安好心,他們慫恿我們自相殘殺,希望我們同歸於盡,他們即可坐收漁翁之利。這是一條一箭雙雕的毒計,你們切切不可上當!”
一席話,說得藥葛羅無地自容。他憤然表示:決不再受吐蕃人的欺騙了!他願意終生追隨大唐,彌補自己的過失。於是雙方化幹戈為玉帛。郭子儀和藥葛羅兩人飲酒對天盟誓:唐、回兩國骨連肉、肉連骨,任憑海枯石爛,兩情永不分離。
吐蕃將領聽到郭子儀和回紇結盟的消息,大吃一驚,連夜收拾輜重,拔寨向西南方奔逃。郭子儀與藥葛羅合力追擊,把吐蕃殺得大敗,奪得牲口武器無數。
唐朝西邊的外患終於平息了,邊疆的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有時朋友和敵人隻有一步之遙,與其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放開心胸,不要計較太多,多個朋友才會多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