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1 / 3)

取法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於寸楮而臻其妙。蔡邕入嵩山學古,於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後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及渡江北,見李斯書,之許,見鍾繇、梁鵠書;之洛,見蔡邕書張嶽碑,始悔學衛夫人徒廢年月。又雲:頃尋諸名書,鍾、張洵為絕倫,餘不足觀。

詹孟舉雲:李陽冰見潭州碧落碑,寢碑下數日,不忍去。

歐陽詢見索靖古碑,駐馬觀之。去數步複還,下馬觀之。倦則布氈坐觀之,宿碑旁三日乃去。

張懷瓘雲:上則法於自然,次則歸於篆隸,又次師於鍾、王。夫學鍾、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哉。

唐舒元輿陽冰篆誌雲:今世所重,秦斯之跡,豈能盡辨別之。以秦古斯邈矣。況今去古愈遠,晉、魏真跡尚不可見,篆隸之風不益遐哉。宜其日流而日弊也。

初學

筆勢論雲: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緩展毫端。

張敬玄雲:初學必先真書,若便學縱體,則真體難成矣。

虞永興雲: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使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若畏懼生疑,否臧不決,運用迷於筆前,振動惑於手下。師心因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於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孫過庭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

東坡雲: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也。

山穀雲: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作以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晉、魏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書指雲:善學書者,其初不必多費楮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

執筆

衛夫人雲:學書先學執筆。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掠屈曲,須盡一身之力送之。

虞世南雲: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韓方明雲: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薑堯章雲:真書執筆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易於分布齊勻。

張懷瓘雲:若執筆淺,則堅掣打勁,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則有餘。若執筆深,則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意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製豈自由,乃成棱角,筆則死矣。

韋榮夫雲:搦破管,畫破紙,飛鋒結體。

山穀雲: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直當得意。

東坡雲: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歐陽公雲: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

操手

盧雋雲:拓大指,擫中指,斂食指,抵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名指抵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

唐太宗雲: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麵鋒全。次實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虛則運用便易。

張敬玄雲: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不可懸臂,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臂,筆勢無限也。

韓方明雲: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實指虛掌,鉤撇托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

薑堯章雲: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故孫氏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送牽掣,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