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1 / 3)

鍾意

梁武帝觀鍾繇十二意:一曰平,(橫也。)二曰直,(縱也。)三曰均,(間也。)四曰密,(際也。)五曰鋒,(末也。)六曰力,(骨體也。)七曰輕,(屈折也。)八曰決,(牽掣也。)九曰補,(不足也。)十曰損,(有餘也。)十一曰巧,(布置也。)十二曰稱。(大小也。)

張長史問,顏魯公答。平謂橫者何?謂每為一畫,皆須縱橫有象也。直謂縱者何?謂每直必縱之,不令邪曲也。均謂間者何?謂間不容光也。密謂際者何?謂築鋒下筆,皆合宛成,不令其疏也。鋒謂末者何?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也。力謂骨體者何?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也。輕謂屈折者何?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又謂轉角為暗過也。決謂牽掣者何?謂牽掣為撇,決意釋鋒,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也。補謂不足者何?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則別點畫旁救之也。損謂有餘者何?謂趣長筆短,常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也。巧謂布置者何?謂欲書先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意外字體,令其異勢也。稱謂大小者何?謂大字蹙令小,小字寬令大,茂密相稱也。

瓘法

張懷瓘用筆十法:

偃仰向背謂兩字並一字,須求點畫上下離合之勢。

陰陽相應謂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左右相應。

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無使平齊。

峰巒起伏謂起筆促衄,如峰巒之狀,殺筆亦須蹲結。

真草偏枯謂兩三合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須求映帶。

邪正失則謂落筆結字,分付點畫,須依位次。

遲澀飛動謂勒磔皆須飛動,無凝滯。

射空玲瓏謂煙蹙識等字,行草用筆,不依先後。

尺寸規度謂勿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

隨字轉變謂如蘭亭年字,一筆作懸針,歲字即變垂露,其間之字體各別。

心頌

隋僧智果成心頌:

回展右肩宣高尚等字也。

長舒左足其貝真等字也。

峻拔一角國用周等字也。

潛虛半腹見目月字畫略粗於左,左實右虛也。

開間闔無字四畫上開下闔,四點上闔下開也。

隔仰隔覆並字隔二,畺字隔三,仰覆也。

回互留放爻字上捺下波,茶字上波下捺也。

變換垂縮並字左垂右縮,斤字左縮右垂,上下並然。

繁則減除王書懸字,(作懸)虞書毚字,(作毚)除下二點。張書盛字,改而為皿。

疏則補續神加點,辛加畫也。

分若仰背川冊等字相背也。

合如對目八州等字須潛相矚視也。

孤單必大一點一畫獨立者大書之也。

重並乃從昌呂爻等字宜上小,林棘羽等字宜左促也。

似側映斜丿為斜,瑽為側,交欠人之類也。

如斜附曲女晏字,為曲也。

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統視連行,妙在相承起伏。

綱目

永字八法,綱領所全綱目。三靜法地,五動象天。次及條目,變點方圓。俯仰向背,沉瑩清權。拗者讓者,引焉疑焉。鳥立木上,雁在天邊。掬特圓起,搶摺回聯。齊弩磋駐,屋漏蜿蜒。烏絲闌者,蔡襄所專。複有八忌,切意精研。枯槁生硬,輕重纏綿。內外是縱,左右非堅。

靜,不變;動,變也。點,下筆成點而後行。變,如高低闊狹。方圓,如置箸案上,非偏鋒也。沉,筆不浮。瑩,明朗無翳。清非寒瘦,肥亦清也。權,如鬢字無長點。拗,東西相順,讓還地位。引,如左薝字引而申之。疑,如帝帶字伏兵不動也。鳥立木,行仁字。雁在天,燕然字也。掬,本身掬出。圓,字特筆寫其上,欲起字也。搶策類摺,則筆鋒飛翻,非硬直也。回聯,各有虛賞,不可偏廢也。齊勒類弩豎書,磋者左右揭腕,駐如駐馬。屋漏痕不見起止。烏絲闌鋒正,兩旁如界也。枯槁無潤澤,生硬非軟美,輕重不典,纏綿不瑩,內縱肚腹闊,外縱手足長,左右揭腕要有力。

八法

李陽冰雲:逸少十五年偏工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禁經雲:八法起於隸,自崔、張、鍾、王傳受,該於萬字,墨道之最。智永發其旨趣,授於世南,自此廣焉。

一側(丶也,點也。)

柳子厚雲:側不貴臥,丶如高峰之墜石。

訣雲: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矣。作點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報答,以中指挫鋒,按筆收鋒在內。疾則失中,過又成俗。

論雲:點而言側,謂筆鋒顧右,審其勢而側之。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蹲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摘無力,而側不險乃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

俗雲點,點之祖,蹲鴟之勢,此三過側法也。起自中而末鋒自中出。點有尖禿斜正俯仰橫波雁陣諸法,要在隨勢用之,變通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