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1 / 3)

品題

王羲之雲: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

梁武帝雲: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羲之有過之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

肥瘦古今豈易致意。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也。

陶隱居雲:伏覽書論,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肥,不沉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玉科顯然可觀。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內不複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蕭子雲雲:見敕旨書,商略筆勢,洞達字體。於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

庾肩吾雲:張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王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

唐太宗雲:鍾雖擅美一時,亦為過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製,語其大量,以此為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字勢疏瘦,如隆冬枯樹,槎枿而無屈伸。筆蹤拘束,若嚴家餓隸,羈羸而不放縱。鮮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逸少乎!其點畫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霧結,狀若斷而複連,鳳翥龍翔,勢欲斜而反直,玩之不覺其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孫過庭雲: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餘草。以子敬之毫翰,擅右軍之筆劄,雖複粗傳楷則,實恐未紹箕裘。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疑矣。

張懷瓘雲:若真書古雅,則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若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方,則伯英第一。其間備精諸體,惟獨右軍,次至大令。又雲:鍾書狀貌亦古,乏於筋力,既無奇姿異態,有減於齊高。然則梁武之聲價不振,實以學元常之故也。學鍾、張殊極不易,不得柔中之骨,不究拙中之趣,則鍾降而笨矣;不得放中之矩,不知變中之權,則張降而俗矣。

卮言雲:宋齊之際,右軍幾為大令所掩。梁武一評,右軍複伸。唐文再評,大令大損。

宋、齊之際,人語曰: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蓋時重大令,而羊欣為大令門人,妙有大令法者也。中、睿之季,人語曰:買褚得薛,亦不落節。蓋時重河南,而薛稷為河南甥,妙有河南法者也。

東坡雲:張長史書必俟醉,或以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長史未妙,猶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嚐寄於酒乎!

又雲: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勁嶮刻厲,正稱其貌耳。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雖稱神逸。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

又雲: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後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

又雲: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隸小劣。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

黃山穀雲:李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宋宣獻富有古人法度,清瘦而不弱,此亦古人所難。歐陽文忠公頗於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徐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於篆,則氣質高古,與陽冰並馳爭先也。

又雲: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如李北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公第一。

又雲:餘嚐評近世三家書,楊少師如散僧入聖,李西台如法師參禪,王著如小僧縛律。恐來者不能易餘此論也。

又雲: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裏,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又雲:王著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緣碌碌,則書不病韻。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盡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