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八(2 / 3)

山穀雲:右軍嚐戲為龍爪書,今不複見。餘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羲之書。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耳。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雲數等。頃見京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乃不可名貌。以此觀之,良非右軍筆畫也。若瘞鶴碑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如歐、薛、顏、柳數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瘞鶴銘仿佛爾。惟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間。

智永真草千文,崔氏所藏真跡,薛嗣昌刻之長安漕司者。翻本尚完好,但太瘦生耳。

今世惟歐陽醴泉銘多舊本,當是宋人好臨仿其書,而石堅致耐拓耳。

人傳懷仁聖教序為借內府右軍書集成者,不知集與習通,乃懷仁習右軍之字而書,非拘拘集湊也。若使集湊,則三五字已不免補綴之痕,彼其鋒芒映帶,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跡久藏項氏,近歸武陵楊修齡侍禦,其字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哉!

淳化帖,宋太宗搜訪古人墨跡,於淳化中命侍書王著用棗木板摹刻十卷於秘閣,各卷尾篆書題雲: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摹勒上石。上有銀錠紋,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打,手摹之而不汙。親王大臣則賜一本。摹刻雖近肥俗,然深得古意,不見古跡,得此足矣。但人間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轉相傳摹者。

絳帖,淳化之子,尚書潘師旦用淳化閣帖增入別帖,重摹刻廿卷於絳州。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在淳化閣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高二字,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駁馬露骨,人未免羸瘦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摹。風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乏峭健之氣。慶曆間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紹興間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大清樓帖,大觀間奉旨以禦府所藏真跡重刻於太清樓,較淳化帖有數帖多寡不同。其中有蘭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貴,恣意粗率,筆偏手縱,非複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耳。卷尾題雲: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上石。太清樓續閣帖,劉燾摹刻,工夫精致,亞於淳化。肥而多骨,求備於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元佑間劉次莊以淳化閣帖十卷,摹刻於臨江,卷尾除去篆題而增釋文,頗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在潭帖之次。

黔江帖,秦子明於長沙借寶月古法帖摹刻。石載入黔江紹聖院,乃潭人湯正臣父子刻石。

東庫本,世傳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為二。其後絳州公庫乃得上十卷,絳守重刻下十卷,足為一部,名東庫本。其家亦複重刻上十卷,足為一部。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並不存,金虜重摹者,蓋天淵矣。

鼎帖廿卷,紹興廿一年武陵丞趙銍與子濬編次者也,較諸帖增益最多。中間有右軍黃庭,他本所無。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乏古意。

賜書堂帖,宋宣獻公刻於山陽。有古鍾鼎款識文絕妙,但二王帖未精。石已不存,後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臨摹絳帖上十卷刻石,出於臨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彭州亦刻曆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紙類北紙。

汝州帖,乃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後會稽重摹,謂之蘭亭帖。

修內司帖,淳熙間奉旨以禦府珍儲刻石禁中。卷尾題雲:淳熙二年乙巳歲二月十五日,修內司恭奉聖旨摹刻上石。亦名秘閣續帖。

利州本,慶元中以戲魚堂帖並釋文重刻石於益昌,釋文字畫較臨江帖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