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本篇著重論述了決策之後該如何從實際出發進行戰爭準備的問題。孫子認為由於戰爭規模的日漸巨大,其對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依賴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深入敵國的戰爭。因而孫子提出了“兵貴神速”,這一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為確保速戰速決作戰指導方針的順利實施,孫子還提出了“取用於國,因糧於敵”的軍事後勤保障原則。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原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古句新解

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裏之外運送糧食。那麼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於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隻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麵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自我品評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也是經濟的較量。孫子認識到戰爭對經濟存在著巨大的依賴關係。他從反麵提出了三方麵的具體依據:第一,戰爭曠日持久會造成國家財力的極大消耗,而一旦戰爭爆發又久拖不決,則會使國家百姓財力枯竭。第二,一旦國家財力枯竭,就會向百姓加收賦稅徭役,從而造成人民的不滿,激化社會矛盾。第三,容易陷入多麵作戰的不利處境。如果長期征戰不已,就難免會出現“諸侯乘其弊而起”的局麵,而這種危險的局麵一旦形成,則是任何人也無法挽救的。因此,如果經年征戰,造成國內空虛,必然會陷入失敗的境地。

中國有句軍事古訓“忘戰必危”,然而更重要的是“好戰必亡”。東漢大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在《孫子序》中說,“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又說:“聖人之用兵,蕺時而動,不得已而用之。”反映了對待戰爭的謹慎立場。曆史也能證明這一點。

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的爭霸中失敗,並且受傷不治而亡。臨終前,闔閭再三叮嚀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時刻牢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積極備戰,終於在公元前494年春一舉擊敗越國,使越王勾踐俯首稱臣。

夫差在打敗越國後,因勝而驕,奢侈淫樂。他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蘇台,不分晝夜地同西施在上麵狂歡作樂。同時,他急於以武力威脅齊、晉,稱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夫差進攻陳國,次年攻魯,懾服了附近的小國,為北進中原爭霸開辟了道路。夫差又征調大批民工修築邗城,作為北上基地;開鑿邗溝,溝通江淮,以利軍運。

為促使吳國北進中原,使之與晉、齊、楚為敵,創造乘虛襲吳的機會,勾踐向夫差大獻殷勤,讓文種率萬名民夫協助吳國開鑿邗溝,積極推動夫差北上爭霸。

公元前484年,夫差又聯合魯軍,擊敗齊軍,並趁勢約定晉定公和各國諸侯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

吳太子友極力反對夫差北上中原爭霸,他認為一旦夫差率兵北上,越國就可能會乘虛而入,到時吳國就會兩麵受敵。夫差則一意孤行,親自率精兵10萬空國遠征。北上黃池,隻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

勾踐夢寐以求的複仇機會終於來到了。他調集近5萬越軍,直襲姑蘇。

吳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阻止越軍進攻。他認為精銳部隊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輕視越軍,不聽調遣,擅自率5000人出戰,雖然擊敗越軍先頭部隊,但當勾踐率主力到達後,吳軍被包圍聚殲,太子友被俘。隨後,越軍揮師直入姑蘇。

正在黃池與晉定公爭做中原霸主的夫差聽說越軍攻破姑蘇的消息之後,為了封鎖這一影響爭霸的不利消息,竟一連殺掉7個來報告情況的使者。最後,他終於用武力威脅晉國讓步,勉強做了霸主。

爭霸之後,夫差急忙率軍回國,但是姑蘇失守的消息已泄,軍心動搖,他感到反擊越軍沒有把握,便派人向越國求和。勾踐也因實力不足以滅吳,就允許和議,撤兵回國。

由於征戰連年,吳國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內空虛,夫差就息民散兵,企圖恢複力量。而越國則利用繳獲的財資充實了自己。

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的饑荒,勾踐認為大舉伐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於3月率軍出征,進至笠澤(水名,今蘇州南)。夫差也率領姑蘇所有的部隊迎擊越軍。雙方隔水對陣。

黃昏時,勾踐在主九的兩翼派出部分兵力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呐喊,進行佯攻以調動敵人。夫差誤以為越軍兩路渡江進攻,連忙分兵兩路迎戰。勾踐趁機率主力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實行中央突破。吳軍兵敗潰退,退守姑蘇。

勾踐采取了長期圍困的戰術,企圖困斃吳軍。姑蘇被圍3年,終於勢窮力竭。夫差企圖效仿當年的勾踐,卑辭求和,然而勾踐為免縱敵貽患,斷然拒絕了夫差的請求。夫差絕望自殺,吳國滅亡。夫差終為自己的窮兵黷武付出了亡國的慘痛代價。

當今世界,隨著世界經濟向全球化方向發展,各國的利益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經濟發展局限在本國疆界內。就我國而言,外貿產值和外資企業出口總值在國民經濟中占相當比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還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各國在諸如環境汙染、核擴散等全球利害相關的問題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共同利益,因而都更加關注和重視參與國際事務。

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安全麵臨著一係列新的問題。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國家之間的聯係越發緊密,國家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製約程度越來越大,與外部的國際關係秩序息息相關,維護國家安全也越來越依賴於國際社會各方麵力量的狀況及影響。維護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是堅決反對地區霸權主義和全球霸權主義,抑製或消除破壞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總根源。同時必須做好以戰止戰、以武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準備。積極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做好應付戰爭的準備。古人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增強國防實力,加強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先發製人,兵貴神速

原典

故兵貴勝,不貴久。

古句新解

所以說永兵作戰貴在神速不宜久拖。

自我品評

如果戰爭久拖不決,必然會引起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大量消耗,由此而引發的矛盾勢必更加尖銳。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孫子認為,用兵打仗,貴在神速,強調“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貴神速”的觀點,在《孫子兵法》中其他篇章也多次論述,如《九地篇》說:“兵之情主速。”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還常常能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因而曆來為兵家所喜用。西漢時馮奉世快速平定莎車內亂就是以快製勝的結果。

馮奉世出身於將門世家,其祖父馮唐在漢文帝時聞名於朝野,後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說法。馮奉世學習過《春秋》,研讀過兵法,與他接觸過的人都認為他有真才實學。西漢中後期,朝廷為了鞏固對西域的控製,不斷派出使臣以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係,但是漢廷派到那裏去的使者大多不稱職。為了改變現狀,漢宣帝聽取了前將軍韓增的推薦,委任馮奉世為衛侯使,出使西域。馮奉世一行剛剛抵達伊循城(今新疆若羌東北)時,就聽都尉宋將報告說,莎車國(今新疆西南部)發生了叛亂,國王被害,漢使奚充國被殺。原來莎車國王萬年生性殘暴,做事糊塗,不得人心。呼屠征趁機作亂,將其殺掉,奚充國在亂中被殺。呼屠征自立為莎車王,此後率兵攻劫附近各國,脅迫他們與自己結成聯盟,一起背叛漢朝。

馮奉世立即與副使嚴昌商議對策。馮奉世說:“莎車國王萬年,曾經以太子身份入我朝為質。他父王去世後,我朝護送他回國即位。現在一夥叛亂分子殺害與我們關係友好的萬年國王,公然違抗大漢朝命,如果不派兵前去討伐,待其坐大,勢必更難控製。西域各國也會受它的影響,到那時我們的努力可就要前功盡棄了。”

嚴昌也很讚同馮奉世的觀點,但是他又認為應該派人回朝彙報,請旨定奪。馮奉世卻認為,事貴從速,不宜迂緩。於是便假托朝廷的命令,遣使照會西域各國,征發兵馬。西域各國對漢使充分信任,很快便集中了15000多人,組成聯軍進擊莎車。

馮奉世率兵掩至城下,呼屠征沒料到聯軍來得如此神速,在絲毫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慌忙組織抵禦,但是為時已晚。聯軍攻進城去,呼屠征無處可逃,隻得自殺。朝中文武大臣獻上他的頭顱投降。馮奉世於是另選前王支裔立為國王,並解散聯軍,讓他們各自回國。

此一戰,馮奉世威震西域。漢宣帝接到急使捷報後,立即召見前將軍韓增,表彰獎勵他舉薦得人,並升任馮奉世為光祿大夫。

軍事指揮家麵臨的總是風雲變幻的形勢,錯綜複雜的難題,在禍福存亡的緊急關頭,將領的一個重要素養,就是具有高瞻遠矚和快速應對的能力。馮奉世之所以能一舉攻入莎車都城,就在於他深諳兵貴神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