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論述有關軍事地形學的精辟專文,它與專門闡述兵要地理的《九地篇》一起,構成了孫子軍事地理學的主要內容。集中揭示了巧妙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列舉了戰術地形的主要類型和不同特點,提出了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軍隊行軍作戰的若幹基本原則,辯證分析了判斷敵情與利用地形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此基礎上,進而探討了軍隊作戰失利的六種主要原因,並闡述了將帥的道德行為準則以及若幹治軍的一般原則。
地形者,兵之助也
原典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古句新解
地形是用兵輔助的條件。
自我品評
孫武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地形與作戰有密切的關係,強調將帥要重視對地形的研究。他說:“地形者,兵之助也。”又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無窮。”這些論述,概括了指導戰爭的普遍原則,有其重要價值。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之所以說“輔助”條件,是因為運用得好,它可以使軍隊如虎添翼,運用得不好,它就是兵潰戰敗的陷阱。
孫子認為,地形可分六種:地勢平坦,四通八達(通);地形複雜,易進難退(掛);敵我出擊都不利的地區(支);道路狹隘(隘);地形險要(險);敵我相距較遠(遠)。這六種迥然不同的地形對戰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做將帥的隻有在戰前實地考察不同的地形,對戰場了然於胸,才能駕馭複雜的地形,出奇製勝。
戰史證明,地形首先確定了軍事行動的大舞台。設營,配置兵力,開辟交通線都是由地形決定的。古代兩軍交鋒的陣地也是在地形製約中完成的。任何戰役都是在與地形相適應的條件下完成的。地形是一本偉大的、世上獨一無二的兵書,在戰爭史上,不會讀這本兵書的人,充其量隻能做一名勇敢的士兵,而絕不能成為將軍。
嶽飛是南宋著名愛國將領。他率領嶽家軍,收複失地,屢建奇功。至今,關於他的很多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紹興年間,嶽飛受命去收複被金人控製的傀儡政權偽齊。當時偽齊占據著襄陽、鄧州等六郡,而襄陽又是這六郡之重中之重,因此,攻打襄陽意義非凡。然而襄陽的位置卻非常特殊,襄陽近鄰襄江,有江河之屏障,因此可據險而守。而襄陽的右邊,則是一個大曠野,利於軍隊的大規模廝殺和軍隊的靈活調動。這些是襄陽地形上對於守軍的有利之處,因此,如果偽齊軍隊,將騎兵大規模駐紮在曠野上,而將步兵防守在江邊的話,那麼嶽家軍就很難找到攻擊的有效方法了。
但是,當時駐守襄陽的偽齊將領李成,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未能正確判斷襄陽所處的地形,從而做出了錯誤的軍事部署。他將騎兵駐守在江邊,而將步兵駐守在曠野上。江邊道路崎嶇,亂石林立,根本不利於騎兵的快速調動和機動出擊。步兵駐紮在曠野上,卻不能應付騎兵的快速出擊和偷襲等。李成的這一部署缺陷被嶽飛看破後,嶽飛就想出了一個破城之計。他命部將王貴率領步兵,用長矛攻擊李成的騎兵,命部將牛皋用騎兵攻擊敵人的步兵。這樣,用自己步兵的靈活克製了敵人的騎兵,而自己騎兵的靈活又克製了敵人的步兵。戰鬥進行得緊張而激烈。王貴率領的步兵衝中入敵人的騎兵之中,用長槍直刺戰馬的腹部,江邊地域狹窄,無處躲避,戰馬紛紛倒地。並且,由於江邊道路坎坷,不利於戰馬的快速移動,因此,當前麵的戰馬倒斃後,後麵的戰馬也亂作一團,戰馬紛紛跌倒,有的還被迫跳入江中。這樣,李成的騎兵很快就被擊潰了。
同時,由牛皋率領的騎兵也以勢不可擋的速度向敵人的步兵發起攻擊。由於是在曠野作戰,因此,騎兵可以發揮自己的速度優勢來克製步兵。每當騎兵衝鋒之後,都能很好地迅速移動,並發起新的衝擊。這樣,李成的步兵在一次次輪番的衝擊下,迅速土崩瓦解。
嶽飛迅速地收複了襄陽城,又乘勝收複了鄧州等五郡,建立了蓋世奇功。
嶽飛攻取襄陽,巧用地形,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限製和克製敵軍,做到以己之長攻敵所短,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由此可見,地形對於軍事的重要性。
1947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奉命從豫北出發,渡過黃河,向大別山方向挺進。一路上攻鄆城,奪定陶,過關斬將,直逼羊山集,決心在這裏將蔣介石嫡係精銳部隊第六十六師一舉殲滅。
羊山集是一個大鎮,有居民1000餘戶。鎮子依山而立,東西走向,大約有5華裏長,遠遠望去,羊山集的地形就像一頭正在吃奶的小羊羔。
羊山集這個地方自古便是據守屯兵之地,羊山的周圍,至今還保存著明末時期的牆寨。日軍侵占這裏的時候,又在原有的牆寨外麵,按東、南、西三麵,挖了丈餘深的大水壕。如今國民黨第六十六師開進,又在牆寨、水壕之間加築了一道堅固的鹿砦,明明暗暗、大大小小的碉堡、射擊孔密布在鹿砦之中,火力可以控製羊山集周圍1000米以外。敵軍第六十六師師長名叫宋瑞珂,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很有作戰眼光,驍勇多謀,他巧妙地利用羊山的“羊身”,“羊頭”製高點,與山下集鎮的民房構成核心陣地,隱蔽工事一層又一層,防守體係相當嚴密,再加上一流的武器裝備,戰鬥力很強,給我軍進攻增加了難度。
7月13日晚7時,劉鄧大軍第二、三兩縱隊掃除了羊山集外圍敵軍陣地後,開始向鎮內進攻。根據作戰部署,第二縱隊攻“羊尾”,第三縱隊攻“羊頭”,分別從東西兩麵向鎮內合力攻擊。然而這兩條進攻道路都多水,部隊爆破鹿砦時,羊山上的“頭”“背”“尾”和鎮內製高點四麵火力一齊猛壓過來,使我軍傷亡很大,拂曉時被迫撤出戰鬥。
7月16日,我二、三縱隊召開黨委擴大會,研究羊山集戰鬥形勢,到會的同誌紛紛要求再戰,但激動之餘,卻沒有深入分析第一次進攻失利的原因,隻是決定重新調整部署兵力,繼續強攻。17日晚,第二次攻擊開始。戰鬥打響後,我第22團戰士在炮火掩護下,奮勇向前突破層層封鎖,躍過寨牆、水壕和鹿砦,前赴後繼,終於越過峭壁,攻上“羊頭”,但卻未料到“羊頭”石堅少土,一時無法構築工事,等到天一大亮,全團兵力便暴露在山上。第二縱隊第19團主攻“羊尾”,情況與第三縱隊相似,雖然攻上了“羊尾”,但在天亮後,敵軍居高臨下,進行轟擊,部隊三麵受敵,傷亡慘重,於是,第二次進攻又宣告失利。
對於第二次失利,我前線指揮仍未認真分析原因,總結教訓,隻是決定再加強兵力,希望通過硬拚死打,一舉成功。殊不知因連日大雨,羊山腳下,已經是一片沼澤,水壕積水兩米多深,敵軍阻擊的火力,密集得像一堵牆。我主攻部隊一次又一次地攻上“羊頭”、“羊尾”,與敵軍爭奪山頭,戰鬥異常激烈。“羊頭”是敵軍防禦係統的核心,敵師長宋瑞珂增調兵力,多次衝鋒反撲,來勢凶猛異常。我主攻部隊又另由鎮南、鎮西突破前沿,深入縱深,宋瑞珂又把火力集中到這裏,炮火像山洪般地猛壓下來,於是我軍第三次攻擊又失敗了。
我軍接連三次進攻,均告失利。7月23日,劉伯承司令員親自驅車來到了羊山集前線,與縱隊首長陳錫聯、陳再道共同總結經驗教訓,研究下一步對策。
劉司令員:“這仗打得太蠢,太蠢了。不管你是多麼高的指揮官,權威有多大,你沒有權力讓哪怕是一個士兵作無謂的犧牲!殲敵3000,自損800,一個指揮員既要負殲敵3000之責,又要負自損800之責,不能隨便死一人……”
陳再道:“我們主要的問題是輕敵,連打了幾個勝仗,開始麻痹大意了。對敵軍的防禦能力估計過低,對羊山的地形偵察得不詳細。第一次攻擊,5旅報告已攻下了‘羊尾’,其實是因為天黑,對地形不熟悉,並沒有真正占據‘羊尾’,隻是攻下了幾個小山包。而我們聽說‘羊尾’攻下了,就讓4旅向羊山集發起正麵進攻,結果到天亮時,敵人用火力向我軍反擊,我軍人員密集,遭到炮火大量殺傷……”
陳錫聯:“我們三縱隊過黃河後眼見得兄弟部隊攻鄆縣,拿定陶,打六營集,挑起了戰士們急於求戰的情緒,對敵情的偵察不夠仔細,工事做得不夠堅固……”
經過這次認真分析敵形,總結經驗教訓,7月27日,我軍重新組織力量,在劉伯承、鄧小平的親自指揮下,發起攻擊。當晚12時我軍占領了羊山集製高點。時至28日下午,我軍殲敵23000人,俘虜了敵師長宋瑞珂,終於取得了攻占羊山集的徹底勝利。
在商品經營活動中,地理位置的作用和軍事戰爭中一樣重要,同樣的資金,同樣的經營水平,地理位置優越者可能發財,地理位置差的會破產。因此,有經驗有頭腦的經營者,要在地理位置的選擇和在不同的位置經營不同的項目等問題上多下些工夫。
被譽為“美國電器業的先鋒的”希思出生在偏遠的山城,在家鄉他發明了電爐,但由於當地人的知識水平較低,而難於接受電器,經營了4年他的產品一直沒能打開銷路。
於是,他告別了家鄉,到工業發達的芝加哥尋求發展,在這個新天地裏,他如魚得水,充分發揮其才智和優勢,及時創新,發明,並摸索出一套新鮮,有效的新銷售方針策略讓自己和電爐一舉成名。
若幹年後,希思電器公司,熱點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合而為一,成為美國百年之內最大的電器公司。深受眾望的希思擔任總裁。
希思成功了。他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我還呆在那偏遠的山城,將永遠不會有今天輝煌的成績。”
“地形者,兵之助也”,希思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才獲得如此大的成就。
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
原典
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古句新解
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戰不謀求勝利的名聲,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責,隻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自我品評
“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意思是說,正確地判明敵情以采取製勝的措施,把前進道路上的地形、距離都考察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賢能將軍的作戰方法。
在企業管理中,精明的企業家也要“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才能一展身手,取得非凡的成果。
據說,某鞋廠的一個銷售員到太平洋某島去開拓市場,看到該島上沒有一個人穿鞋。他立即認為該島購買鞋的潛力很大,於是經過宣傳,廠裏生產的鞋拿到島上很快就推銷出去了,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料敵製勝”的關鍵是正確判斷市場需求。
湖南衡陽衛生材料廠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麵臨著嚴重的困境:產品因滯銷而大量積壓,資金無法周轉,職工整天唉聲歎氣,有門路的紛紛要求調走。廠長汪延禧一上任,就通過走訪十多家醫藥公司,了解到藥膏產品在市場上很走俏。於是他迅速召開會議,布置新產品的開發。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將“星球”牌運動創傷膏研製成功並投放市場,當年就扭轉了危難局麵,工廠贏利達20餘萬元。1985年至1990年,該廠又根據市場需求,研製了關節止痛膏等十多個新產品投放市場,經濟效益迅速上升。十多年來,該廠年產值由200多萬元增加到近400萬元,利稅額由62萬元增加到350萬元,還被授予“扭虧增盈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