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的硬度修煉(2)(1 / 3)

孟德斯鳩說,氣候使中國人變得懶散、懦弱,中國“是世界上最會欺騙的民族”,“中國人貪利之心極濃”。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傲慢、尊大的,看上去頗具剛毅的中國人,一旦遇到態度堅決、意誌不撓的人,馬上就會變得軟弱,象患了癱病。麵臨困難的中國人嘴裏常說“小心”,即“膽子要小”。

韋伯(德國社會學家)說:“儒家謹小慎微的自我控製出自要保持他的外部形態和儀式的尊嚴這一願望——即他的”麵子“。儒家君子專注於自己的外表,對別人掩飾自己,也認為別人在掩飾自己……”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包含同情地稱中華民族為“懦弱的柔順的民族”。

羅素認為:中國人性格的主要缺陷是“貪心、懦弱和缺乏同情心”。

法國詩人瓦萊裏寫到:“我們迷惘地看著這一怪癖的民族。他們即聰明又愚蠢,即軟弱又有忍耐心,即懶惰又勤勞,即無知又機靈,即憨厚而又無比狡猾,即樸素又出乎常規的奢華……”

馬夏而尼在《停滯的帝國》寫到:滿清“不過是個泥足巨人”,中國人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中國社會關係建立在愚蠢的形式主義基礎上,所以人們“膽怯、肮髒並殘酷”。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認為:中國人生性含蓄,總是不露聲色地揣摩別人的性情,甚至連憤怒也不表現。中國人報複心強,但他們總能忍耐到適當時機才發作,他們那裏沒有決鬥,膽小怕事。他們勤勉恭順,奉承人天花亂墜。(見康德著《異域的召喚》)

拿破侖曾把中國人比作“一隻沉睡的雄師”。中國人也以此自稱,動不動就說,這隻睡獅現在正在覺醒,準備奮起。可我們多次看到,這獅子起來後,伸伸懶腰,睜開眼睛一看,被外麵的世界所震驚,於是又縮回原地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利斯德,德國人,漢語言專業學生,2001年在學)

在我們國家,膽小鬼、懦夫是最讓人看不起的。一個男人要是被別人稱為膽小鬼、懦夫,比罵他什麼都難聽。在這方麵我們有很多諺語。如:勇士一生隻死一次,懦夫一生死過多次;一個勇士勝過百個懦夫;丟了錢,沒有什麼,丟了朋友,損失很大。丟了勇氣,就丟了一切。我通過學習漢語,接觸了大量中國文化,其中有很多令我著迷,也有一些令我不解。如:中國曆史上投降外族的人總會引用一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們用著句話安慰自己,別人也用這句話來評價他。懦夫一轉眼成了英雄,真叫人不明白。還有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什麼:在人屋簷下怎敢不低頭;什麼退一不海闊天空。都是替膽小鬼叫好的話。我看到一本介紹中國成語和諺語的書,有不少這類的話。我就奇怪:中國人怎麼這麼喜歡膽小呢?難怪我們國家有些人把中國人看成“被罵了還在笑的”民族。(黃玉璽,新加坡人)

現在世界上有些人宣傳“中國威脅論”,這其實是不了解中國人性格和文化之故,中國文化中很少有擴張拓土的部分,而且躲避逃避的色彩濃厚。這完全不同於歐洲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這方麵最早的記載有孔子的感慨:到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認為子路不懂他是有感而言,並非真做。秦始皇時,有徐福率眾童男童女東渡避難。以後唐人傳奇有“虯髯客傳”,那是亂世的野心家料到“此世界非彼世界”不敢和李世民“龍戰數年”,躲到海外找機會的。在現實中,有西晉末五胡亂華導致河洛居民(今黃河以南,關中,河南中西部),大舉闔族南遷,成為客家族最著名的桃花源記。

更是“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以至躲了500年,“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中國人確實是一個不事擴張,習於逃避的民族。

中國人錢多膽小,搶他們去

華人企業、商店被歹徒搶劫後報案當時警方姍姍來遲,別國人遇事報警後他們卻立即趕到——這是一位中國留學生2002年在南非約堡市打工後不久就遇到的奇怪現象。他認為這是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氣憤的去質問。當地警方友好的接待了他,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中國人大都膽小怕事。遇到搶劫時不敢反抗不說,還比較配合,整個過程十分短促,現場痕跡很少,這還在其次。主要是抓到嫌疑人後,中國人因怕報複大都不敢出庭作證,有時連證言也不出。我們隻好放人,十分尷尬。時間一長,凡遇中國人報案,警員們有時行動遲緩,使情況更加嚴重。

我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告訴華人怎樣在遇搶時注意收集線索、如何隱蔽報警等,我們甚至鼓勵他們和別國人和當地人一樣隨身佩帶槍支,使歹徒不敢輕易作案。曾經有一位中國青年,聽了我們的話,隨身帶槍,平時有注意練習,在一次被搶時,當場將一名津巴布韋的歹徒打死。我們僅僅請他到警察局記錄了一下案情了事,沒有任何處罰。可惜絕大部分中國人就是不帶槍,說不帶槍還可以保命,一帶槍連命也保不住了。使得壞人氣焰更加囂張。南非人、別國人搶得較少,主要就朝中國人下手。他們中還流傳一句話,叫:中國人錢多膽小,搶他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