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心的空度修煉(1)(1 / 3)

此心藥治療的心病有:

雜念太多者、牽掛太多者、頭緒太多者、放不下者、迷途不返者等。

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世上關於心智秘方開智最有發言權的學問是佛學。而佛學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利用各種手段消去人的執著。佛學在消降執著上有一招最厲害的法門,那就是——空。讀萬卷佛經,不如讀《心經》一部。為什麼這麼說呢?

講兩個字,一個是“空”,另一個是“心”。

先說“空”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色相等;萬事皆空,為首我空。心空增能,性空增智;五蘊皆空,惟慧不空。”

《空字歌》是唱道:

本來空,看不空,看不空,也不空;

求得來,還是空,放不下,仍是空;

妄雜空,更是空,倒不如,就悟空;

萬事空,我先空,悟了空,空不空。

(悟空得到能量智慧,可以說而不空)

空,佛教用來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個基本概念。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隻是整個佛教理論體係中的一個普通概念。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係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從所否定的對象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

我空,即認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再說“心”字。佛家的心是佛祖,人的心是元神,佛經的心是《心經》,《心經》的心是般若,般若的心是悟空,悟空的心中是我空,我空要靠《八正道》,《八正道》首要是悟性,悟性的關鍵是寬容。

心智秘方才能得正果,離心智秘方養性是小乘。

總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從他心智秘方修到空的什麼程度就能看得出來。一個人是否到了最高的心境,覺悟者一眼就能看出來。

我有許多朋友、熟人,他們自己認為已是大師,在全國瘋狂地布道,而且講的還是與心智秘方相關的課程。他們自己悟空了嗎?不可能。你隻要看其遊移不定的目光,隻要在側麵觀其言其行,就知道他內心是多麼的貪婪和肮髒,欲望是多麼的強烈,心性是多麼的霸道,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顯耀自己和吹捧自己。

因此,心要修到空如境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人或事最好的心態是什麼?當然是“空杯心態”啦!大家最熟悉的一個佛家典故是“放下就是快樂”。典故講:

一個自視高傲的小和尚給禪師上早茶,茶壺在小和尚的手中,壺中有剛燒開的開水,禪師端坐在茶幾之北,禪師望著小和尚向禪師茶杯裏倒開水。開水漸漸倒滿。小和尚知道中國人和生活潛規則——酒倒十分鍾茶倒到八分滿了,他正準備收手。突聽禪師說“倒”。

小和尚最聽師父的話,他隻好繼續倒。茶杯很快倒滿。小和尚又欲收手。禪師按著說道:繼續倒。

小和尚以為大師有毛病,他隻好繼續倒囉。小和尚口中道:都滿了,還怎麼倒得進。

禪師點頭感慨道:是呀,自認為滿了,又怎麼能再倒進去新的東西呢?

小和尚當場開悟了。從此,虛其心,空其“我”,加倍修習。後來終成一代宗師。

禪師說:“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裏麵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每個人的心,就像這個茶杯,如果裝滿了自以為重要的東西,利益、權力、知識,還有優秀、經驗、驕傲等,便再難裝入更多的東西,自然也就談不上超越和進步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得出一個很有價值的概念——空杯心態。

所謂空杯心態,就是要將心裏的“杯子”倒空,將自己所重視、在乎的很多東西一起倒掉。隻有將心倒空了,才會有外在的鬆手,才能擁有更大的成功。這是每一個想發展,尤其想在職場發展的人所必須擁有的心態,也是最需要的心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