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心的高度修煉(2)(1 / 2)

一個人做事,可能隻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隻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隻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麵,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作家熊景冬談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問題,它包括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處世原則等諸多的內容,由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閱曆、文化結構、宗教信仰、職業習慣等等,所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生境界。從我國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提取幾種典型的人生境界———出世、入世、間世,或許對我們有所啟迪。

第一種是釋加牟尼的超然物外的禪境,這種境界可以概括一個“空:字,當初慧能禪師與神秀法師在佛祖麵前競選接班人,二人各寫了四句偈語。神秀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re)塵埃。”這四句偈語極言身心空靈,拋棄紅塵,即使心如明鏡的清澈,也還要時常擦拭,可謂空靈之極,然而, 慧能的偈(ji)語卻比他“空”得更厲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說你心身如鏡如樹,我這裏什麼全沒有,無樹無鏡,無欲無念,到那兒去沾惹塵埃呢?於是慧能便繼承了佛祖的衣缽。我們從這個宗教故事裏可以領略到釋家的這種空靈的人生境界是如何超然物外的;說是這麼說,真正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又有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