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的深度修煉(2)(1 / 3)

止雖一個字,卻是對這個時代尋求真正快樂給自由的前提和基石。你吃飯不知飯味,吃肉不知肉味,交友不知友味,工作不知工作味,你雖然經曆了,但那隻是你的眼經曆、口經曆了,手經曆了、身子經曆了,而你最重要的部位——心靈,卻從來沒有經曆過,因為它始終不在,始終沒有回過家,沒有回到你正在著手的事物上來,你與別人講話隻是形式上的點頭和口頭上習慣性地唯命是從,你眼睛不止,心靈不止,因為他雖在談話,但你卻在想別的事情,你總在被與此時毫不相幹的事情打擾,你總是心在外。

一個心不在的人,一個身心分裂的人,一個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人,他們又怎麼會愛上自己手頭的工作呢,會愛上與他們正在溝通的人,相視的陌生人呢?他怎麼會講出發自內心的話呢?又怎麼會活在當下的無限喜悅之中呢?又怎麼能究竟解脫呢?

正定,不到長城非好漢

佛法渡人有三大法寶——戒、定、慧。

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這三個字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相當簡單易學。如今,許多所謂的管理大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總喜歡把問題搞得複雜化,其實,這世界上的真理還真是越有效的越簡單。

佛家第一大法寶就是戒。佛陀在涅槃前告誡弟子: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說,一定要以戒為師,要用戒律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坐、住、臥等。也就是說,該做的必須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沒有規矩,又哪有方圓?

佛家渡人的第二大法寶就是定。佛陀告誡弟子:對入佛門修戒已有一段時間的人來說,就可以開始修定。所謂定,就是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在一切順境和逆境中,始終保持自己的清靜心,不為外景所幹擾、汙染和牽移。

佛家渡人的第三大法寶就是慧。慧,就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求得解脫。如果隻修戒和定,而不修慧,還是不得解脫。戒的作用,像是治病救人的藥;定的作用,像是調補的藥;慧的作用,像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治了病,強了身,作為人還得有超人一等的智力去成就一番事業。因此,慧的作用比戒和定的作用都要大。

用佛家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用最大地努力開發自己的心力。

一個人,你隻要悟透了這三個字,你就一定能到達卓越的彼岸!

人生不隻是為吃飯而來,人生是一個實現的過程,實現什麼?實現超越。超越的目的又在哪裏?一在創造;二在完成責任,三在修煉自我的靈魂。

孔子對自己的靈性修煉曾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學不是今天的學,而是“誌於道”,孔子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心靈自由的通道。他一路追呀追,一直追到七十歲,才終於悟出了“大自在”的心靈自由境界。才真正實現了自我心靈的自由。才會有“既然已追求到了自由,已修煉成了一個大圓滿的人生,已完成了生的意義,死又何足懼哉?!”不僅不懼,而且還心滿意足。於是就有了名句:“朝聞道,夕死足矣。”

一個人凡要想實現自我超越,惟一有效的路徑就是修定自我,超越自我。否則,什麼人生責任,什麼個人義務,什麼養家糊口,什麼理想夢想,都將不可能兌現。還是成龍唱得好:男兒當自強!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從這兒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肯·萊文1926年發現它之前,這兒的沒有一個人走出過大沙漠。據說他們不是不願意離開這塊貧瘠的地方,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來。

肯·萊文作為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問其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偽,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極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這個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他告訴這個漢子,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最殼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