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藥治療的對象有:
惡人、壞人、冷酷之人、靈魂醜陋之人、魔鬼、貪婪之人等。
《心命歌》中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心智秘方,陰陽恐虛矯;
心智秘方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該詩的意思是:心地善良命運也好,則榮華富貴一直享到老;命運好心地不善良,福氣轉變為禍害;心地善良命運不好,禍害轉為福氣;心地和命運都不好,就會遭禍殃貧困夭折之災。心可以挽救生命,最主要的是心存仁道;命運實際來自於內心,吉祥和凶惡都是人自己召來的。相信命運卻不心智秘方向善,恐怕會顛倒陰陽;心智秘方向善聽命運安排,天地之神自會來保護。
這是一首勸善歌。作者從心與命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角度談。心命俱善,富貴到老,命善心惡,轉福為禍;心善命惡,轉禍為福;心命俱惡,殃禍連連。善心可救惡命,仁善之心,長存心中,命由心修,惡由心造,福由心作,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信命要心智秘方,信命要心智秘方,陰陽恐虛矯,心智秘方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中國人曆來是善惡分明的,而且主張懲惡揚善,大多都嫉惡如仇。並且信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還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意思是說:“要成為一個聲譽卓著的人,就得做大量有益的事;一個落得毀滅自己的人是因為長期幹壞事的結果。宋代朱熹在《改過》中說:“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他主張:看到別人的優點,就找找自己有沒有;看到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要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才對自己有好處。元代的《來生緣》中有這樣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明代的《名賢集》中也說:“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清代朱伯廬《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他認為:做好事想讓人知道,不是真心做好事;犯了錯誤怕別人知道,則是更大的錯誤。
古人的這些論述,基本上清楚明白地闡明了中國人的善惡觀。
善是一切智慧的源頭,也是一切智慧的終點。如今許多策劃者在心中都認為:智力能戰勝道德,而大眾卻認為道德永遠戰勝智力。
正因為如此,許多聰明人就以為自己比別人腦子好使,就過分地相息自己的智商,於是去占別人的便宜,去算計別人,去打信息差、時間差、空間差、知識差,從而得到更多。他們也不怕問題出現,因為他們總相信一切問題都必然能想出妙法解決。這種人在短期內的確能博得他人好感,能獲得局部成功。但從長期來看,他們極少有人登上了大雅之堂的。
天地有大道,大道就是德,這是老子說的。儒家說得更到位——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由此看來,善才是最高的智慧,善是一切智慧的根本,自然也是人生的思維和行為準則。
這是天道。這不是人自己捏造出來的。這是經過了了曆史幾千年檢驗了的真理。因為善能吸引善,惡能吸引惡。因為種善因,是幸福前提,而種惡因則是惡夢的開始。
你的身體是你怎樣對待世界的一麵鏡子,你身上的各種病變,顯露的或潛伏的,都是你負向努力的結果,都是你行惡的結果,都是你不善的念頭在身體裏的積累和投影。表麵上,你自己看來沒有行惡,沒有對身體行惡,誰又能看到自己的無知和盲區別,惡人他也說他在追求積極的人生和有價值的人生,所以說,由於你的無明和習慣,你的吃、穿、住、行中有許多地方都是錯誤的,隻是你不知道而已,這些錯誤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是在對你進行傷殺、有如自殺。
除了你的惡行對身體的自殺之外,你的人際關係,你的事業,你的親情、愛情、友情等,都與此類似。你的現狀必然是惡的映射或善的鏡子,沒有人例外。
一天傍晚,兩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這時,有個小和尚從對麵驚慌失措地跑了過來,兩人見狀,便拉住他問道:“小和尚,你為什麼如此驚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說:“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樹的時候,卻忽然發現了一壇子黃金。”
兩個人暗自竊笑,心想:“這人真蠢,挖出了黃金還被嚇得魂不附體,真是太好笑了。”然後,他們問道:“你是在哪裏發現的,告訴我們吧,我們不害怕。”
和尚說:“還是不要去了,這東西有毒,會吃人的。”
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怕,你就告訴我們黃金在哪裏吧。”
和尚告訴了他們具體的地點,兩個人跑進樹林,果然在那個地方找到了黃金。他們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大的一壇子黃金!
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們要是現在把黃金運回去,肯定不太安全,還是等天黑再往回運吧。現在我留在這裏看著,你先回去弄點飯菜來,我們在這裏吃完飯,等半夜時再把黃金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