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心的鬆度修煉(2)(1 / 3)

超然物外,它需要何等心境。坐看花開花落,閑觀雲之興,笑談風坐老病死。大侃“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顆心居然能神遊太空,跨越時空,真是無拒無束,瀟灑自如,無為而無不為啊。

消遙者,常獨上高檔,攘明月清輝,任思緒蹁躚;常乘風揚帆,“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常坐看雲起雲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常臨窗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中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店下,已星星也。悲欠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常冬日踏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我今來思,雨雪霏霏”,常依樓遠觀,“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常登山暢遊,“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穎是銀河落九天”,“我本夢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仗,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常乘一葉扁舟,漂然風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莘翁,獨釣寒江雪”,常佇足江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大江東去,浪陶盡,千古風流人物”,常迎風觀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等等,都莫不是一顆 奔騰的心在主宰我們的生命。

中國人的骨子裏都有一點莊子精神。隻是有的壓抑得太多,有的人張揚得淋漓盡致而已。

現實是一張無形的巨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念早流淌在大多數人的血脈中,每個人都有太多的無奈和煩惱,都在人群中苟延殘喘,根本將那一點點浪漫之火熄滅殆盡。現代城市是一種緊逼的生存形式。高樓讓人失去抬頭的意義,狹巷讓人心情壓抑,工作讓人陷入其中,人生總是在狹窄的某個環節上自吊自殺,再加上數不清的約束,數不清的責任義務,如此一來,天長日久,人不變成神精才怪呢。就算沒那麼嚴重,人們的才智幾近窒息這是很普遍的。

因此,外去是一種迫切的需要。外出就是放瘋,外去就是清洗心靈垃圾,外出就是建築生命新能源。

如果能於節假日與閑方野鶴,綠林清泉聚會,把魂兒交給自然界清洗、涵融一下,實在是詩化情裏,優化靈智的聰慧之舉。

人生應時常來一次心靈放牧。給心靈洗一洗澡。

心靈的放牧,不是一般心緒的鬆馳。心緒的鬆馳,求的是心緒的內在平和,是把沉重的靈魂趕去精神的肉體的軀殼,讓它盡情地野一野,盡性地遊一遊,讓它遠離世俗的網罩,紅塵的煩惱,在自然的甘霖裏洗一洗,在清淨的綠色中泡一泡,還它以野性的美與自在的貌。

早年,我早知有些境界,心向往以久,皆因紅塵俗事纏身,未能遠致。至今,我心無掛礙,每年花一個月時間暢遊天下,今年歐洲風情,明年大漠孤煙,與天下名山相會場多了,與天下至學參悟多了,心境自然遠非當年井底之蛙,思維開闊了,見地增長了,對人的真諦也日漸參悟透了。

智者樂水

“水性即人性”,水與“智者”之間具有本質上的聯係或統一性,從而“智者”從水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

老子說:“上善若水”。他係統地總結出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孔子也曾詳細闡述了崇拜水的十幾條理由。這些話語說得很淺顯平實,卻蘊涵豐富的情意。

他說,水有很好的德行。水從不眷戀過往,流動是它惟一的宿命。水把恩澤無償地傳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與世間萬物,從來不求任何回報,是個大公無私的典範。

水是仁愛慈祥的使者,給一切生靈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自然界裏,隻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氣勃勃,美麗動人。

水有極大的寬容性,形形色色的汙穢、泥沙、渾濁經過水的挾帶、蕩滌、紊流,終於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舊還你一個清朗潔淨美好的世界。

水無所畏懼,十分勇敢,在前進的道路上,即使麵臨萬丈深淵,也會毫不猶豫地縱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水從高山源頭出發,將無數涓涓細流彙集起來,沒日沒夜,不停地奔流,永遠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表現出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無比堅強的毅力。

水非常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禮賢下士,眼睛永遠向下,始終趨近卑微的底層,絕不高攀,從不媚上。

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見底,通體透亮,讓人一目了然。更多的地方卻是謎一樣的未知世界,深邃幽遠,看不到盡頭,見不到底,讓人有莫測高深之感慨,頓生無限景仰、無比激動之情,恰似麵對那些足智多謀的聖人、賢達和飽學之士。

水既然幾乎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美德情操,怎不叫人親近喜愛呢?特別是那些有著智慧頭腦、關注修身養性、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人,見賢思齊,更願意與水做伴了。

水讓人澎湃又讓人細膩,水讓人躁動又讓人靈動。

智者樂水,樂的是它的胸懷。

黃河的激越,帶給世人一個響亮的秦腔,隨後又驚現了一個繁華如仙境的盛唐;長江的細膩,萌生了一個鹽糧富庶的東吳,百年之後又留下一段南朝心事任憑它消融在水語中。是水,給了中國以文化;是水,讓我們擁有廣博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