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心的和度修煉(2)(1 / 3)

另外,就是工作室堅定不移地把握好“快與慢”的平衡和節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溪流,無以成江海”,很多問題就是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確,不能走錯路。我們要幫別人策劃,就必須先策劃好自己的發展路徑。

所謂的“快與慢”,就是說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不浮躁;在一個追求短線的時代,我們追求長線;在一個追求現實功利的時代,我們追求超越俗世之“虛”。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們追求的不是多賺幾個錢,成為億萬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為中國社會真正的商業思想庫。也就是說那些看似同這個社會、這個現實不相吻合的東西,恰恰就是成就我們的法寶。經過近十年的龜兔賽跑,兔子全死掉了,烏龜終於快到終點了。

經過艱苦卓絕的跋涉,今天企業界重視我們,同行不敢小看我們,政府開始重視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辯證地處理好發展過程中“快和慢”的關係。

總而言之,要辯證、曆史地看“快”與“慢”,一味圖“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險地,許多企業、許多老板就是急於快發財、快致富,最後沉淪到江湖之底,再難浮出水麵。凡是成功的人皆先於“慢”的行列,但這個“慢”最後卻成了“快”,使後來者居上。

虛與實。

工作室從開創到現在,一轉眼已經快10個年頭了。站在今天,回望過去的八九年,我們好像一直都比較虛,但就是這個“虛”,決定了我們“實”的力度與厚度。沒有這個“虛”,我們也許會迷失方向;沒有這個“虛”,我們工作室也許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來與時俱進,不斷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凝聚力和“會當淩絕頂”的氣概和能力。

工作室成立以來,一直存在“虛與實”的爭論,我們就在這種爭論不休的旋渦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擊我們最多的言論,就是說我王誌綱工作室隻會玩“虛”的,不會做“實”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們的一些員工也動搖了。

所謂務虛與務實,就內部而言,不少員工認為我不應該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理論盤存、梳理和規範上,不應該養一些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戰略研究人員,而應該在公司實體的運作上多下工夫。說白點,就是希望我們的業務從上遊的戰略策劃向中下遊的規劃、代理、廣告等延伸。有趣的是,連我們的不少重量經客戶也這樣認為。

過了這8年,再回頭來看,我們才發現,這個“虛”才是社會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劑、是催化劑。當然這個“虛”並不否定“實”,我們強調的是虛實結合、虛實相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永遠“引領市潮流,享受衝浪的樂趣”。

專與泛。

在工作室的發展過程當中,經常有人攻擊我們,說我們不專業。昨天,我看到了位熱血青年的求職信,說他曾師從一個策劃大師5年,掌握了一百多個開發模塊,自以為功夫了得,願意來投奔“革命”。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闖江湖的時候,帶過一個“馬仔”,後來他也辦了一個公司,既做定位策劃,也做廣告、代理,現在也被稱為大師了。老實說,這個人的人品還可以,隻是多賺兩個錢就飄了。有一次,他讓我的一個助手帶句話給我:“麻煩你轉告王老師,一定要專業化,一定要模塊化,否則將被市場淘汰出局。我們已經做了一百多個模塊了,業務流程了逐步在規範化。”助手回來告訴我,我聽了隻是淡然一笑。

首先聲明,我絕不反對專業化,但我所說的專業化絕不是常規公司自以為是的那種專業化。那種“一招鮮吃遍天”、“天旱餓不死手藝人”的所謂專業化是非常可惡的專業化。

這就印證了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錢的,凡是學校可以教授的,價值都是很有限的。王誌綱工作室要成為中國智業界的強勢品牌,必須是一個商業思想庫,必須是一個超級孵化器,必須要極富於創新能力。專業化的模塊隻能是雞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為下蛋的母雞。母雞的培育、發展同雞蛋的挑選、采購,絕對是兩回事。雞蛋炒了以後必須馬上吃,不吃就餿了,而母雞則不斷下蛋,吃不完還可以儲存起來。

現在的工作室可說海納百川,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學廣告、設計、規劃的有,學營銷、新聞的也有,甚至還有學文、史、哲學的,這都很好,可以互相補充、相互吸納。但大家千萬記住,在“專”的基礎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專多能的道路,吃透了這個“泛”,再揉到“專”裏麵去,否則你的路會越走越窄。未來的中國需要的是有專業背景的“通才”,絕不可能是狹隘背景的“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