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藥能治療的心病有:
困苦者、問題者、不自由者、強脾氣者、死守頑固者、喜鑽牛角尖者等。
遊,在此是自由的意思。
你所有的煩惱與痛苦,其實都隻有一個原因——你一定被卡在某個死角上了,你太執著於某種觀點上。
籠中鳥向往天上飛的鳥,這種向往,其實就是對自由的向往。我們有時躺在春天的草地上,看著天上的白雲,我們十分羨慕白雲,它能自由自在,悠哉悠哉的飄動。總之,自由是好的,是人人都神往的。
人們都向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人生。就像林中鳥、水中魚那樣生活著。雖然前進的路上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和荊棘,但我們還是寧願我行我素,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如何讓自己活得自由自在,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有錢有勢,有名有位,乃至兒孫滿堂,但是卻活得不自在,這樣的人生沒有幸福可言:人生隻有活得很自在,才會幸福。觀世音菩薩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因為他能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所以,我們要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時時觀照自己,觀照自己的心,看看心自在不自在,心覺得很自在,這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自由是多麼地可貴。因此,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應該擁有自由的權利。讓自由成為人生的序幕。
時下,“自由”二字使用的頻率很高。孔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不單是指人的神情、行為舉止和風貌,主要指人內在的氣質。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曰:“右軍本清真,湧灑在風塵。”就是讚頌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氣質高潔質樸。 自由也不是對人對己不負責任、無所顧及。實際上,自由是一種修養,是成熟的表現。詩人白居易有詩曰:“行止輒自由,甚覺身自由。”豐富的社會履曆和實踐經驗,使人變得成熟老練,能做到理智行事,“行止輒自由”。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羨慕的口吻說:“某某人活得真自由。”自由並不是說萬事如意,沒有任何麻煩,而是指一種心境、胸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難事,如果能做到胸襟坦蕩,拿得起、放得下,永遠保持平靜、輕鬆、豁達的心境,能不自由嗎?
莊子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有一群自由快樂的蝴蝶,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一會兒飛到草叢中,一會兒飛到花蕊上。莊子產生了羨慕之情,竟然也變成了蝴蝶,到處遨遊,自在極了。在現實生活中,他也努力追求精神自由,借以達到“與道為一”的逍遙境界。他對自由的追求包括兩個層麵:一是對永恒的宇宙根本規律的執意探索、歸依、同體;一是對現實社會的冷峻審視、超脫和絕離。
《史記》中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幹,專門派出兩個使者帶了重禮,請他前往楚國為相。當時,莊子正在濮水上釣魚,“持杆不顧”地說:“幹金、卿相的確是重利尊位,但這就好像被人鉗製、利用而懸掛在廟堂上的烏龜一樣,我寧可自由自在地爬行在爛泥裏,圖個精神快樂。”
森林裏住著一群小麻雀和一隻小八哥,生性愛唱的八哥一天到晚唱個不停。後來,又飛來一隻夜鶯落戶森林,生性愛唱的八哥同樣一天到晚唱個不停。小刺蝟對八哥說道:“在小麻雀麵前,你確實算得上歌唱家,可在夜鶯麵前,你不知道你那聲音難聽得跟烏鴉叫一樣,還成天唱些什麼?”八哥回答說:“我在小麻雀麵前唱,不是為了想表現自己;在夜鶯麵前,我也不會因為自己聲音難聽而把心中要唱的咽到肚裏。”
不卑不亢,從容麵對,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不要在乎別人說什麼。隻有自己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想唱就唱才能唱得響亮,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輕鬆。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從小就在父母的束縛下成長,所以,孩子們都渴望著早一天長大成人,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自由的天空。
在《自我實現之路》一書中,曾有這麼一段敘述:“父母的價值觀及行為態度為子女外在行為的本源,主要包括被雙親所認可的態度與行為。父母的外在行為對子女的影響,表現在子女對他人的偏見、批評、相處等方麵,而父母對子女內在心理的影響則來自幼時其“父母”之命所留下的價值觀及評價。”
每個人從小就在父母的教誨下長大的,一生受其影響。所以我們長大的時候,但每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母親的教誨仍會不時在我的耳邊響起:“不可以這樣做!”“既然決定了就放手去做吧!”然而,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那是母親說過的話,所以就特別記得住,而是我們從小就把父母的教誨當作是一種習慣,在不知不覺中保存在記憶裏。
詹姆斯與約翰果德之所以會提出“人生的劇本”這麼獨特的說法,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的心裏麵都存在著一本無形的生活劇本,而每個人都根據自己劇本中的劇情在生活。他們曾說過:
“人從一誕生即揭開了他人生劇場的序幕。劇本中的指示,是透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然後使子女融入該父母心目中理想的自我意識之中。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扮演英雄、女主角、惡棍、犧牲者、救助等各種不同的角色,並下意識地找尋那些可以扮演與自己敵對角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