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是一個堅定主義者,軍隊磨煉出來這種意誌,品質是非常堅定的。
《時代周報》: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想過放棄嗎?
王健林:沒有,我這個人是一個堅定主義者,軍隊磨煉出來這種意誌,品質是非常堅定的。就像剛才講的,打幾百場官司公司裏從總裁丁本溪到所有同誌都勸我:你看住宅賣得那麼好,又不愁,那時候沒有限購,基本上嗖嗖的,推出來就沒了,隻要把地搞到手就能搞到錢,何必呢?
確實我自己疑慮過多次,是不是路走得不對,但是我一想如果我們老搞開發,如果有一天房地產發生係統性風險,或者有一天這個規模終結了,怎麼辦?我們是民營企業,那時候有很多人正廳的副廳的跟著我幹,你看老丁,中遠房地產集團的總裁,還有好多人後來跟著我了,我想這幫弟兄我怎麼對得起他們,我一定要找一個靠譜的東西。另外,其他的我們也試過了,搞超市公司,搞醫藥,搞電器廠,最後大家都覺得不靠譜,都賣掉了,還是決定做商業地產。
——王健林接受《時代周報》的采訪
背景分析
王健林經常講兩句話,他說自己到了黃河心也不死,撞了南牆也不回來,為什麼?到了黃河搭個橋就過去了,撞了南牆搭個梯子就翻過去了。隻有具備了這種不怕失敗、堅強樂觀的精神,才能夠獲得期盼的成功。
2000年,萬達開始轉型做商業地產。作為不動產行業裏的菜鳥,萬達團隊幾乎不懂規劃設計,又缺乏實戰經驗,以至於在2000~2003年,萬達當了222回被告,打了222場官司,甚至還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點名批評。因為幾乎天天都在打官司,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很多萬達的員工都哭了,後悔之餘也想過放棄。在這種情況下,從一起“打天下”的總裁丁本溪到基層的員工都在勸王健林,在他們看來,萬達之前做住宅地產做得順風順水的,為什麼一定要搞商業地產呢?
麵對眾多的不解和質疑,王健林坦言,他確實猶豫過很多次。但直到最後他還是說不行,因為做住宅房地產不是一個長久行業,從全世界來看做住宅地產都沒有超過半個世紀紅火的,可能三四十年後這個行業就衰敗下去了,而萬達的目標是做百年企業,也為了和他一起創業的弟兄們,王健林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相信團隊的能力,他決定給自己,也給團隊定一個目標,堅持做到2005年年底,做滿5年,如果還是像門外漢一樣難以入行再撤。
憑著這種向困難宣戰、絕不低頭的韌勁,到2004年萬達做寧波的一個項目時,一下找到了靈感,既能賣商鋪,又能賣住宅,並且有了現金流,甚至把物業也建起來了,漫長的打官司道路也終於走到了盡頭。
有了這次的成功經驗後,萬達從之前的摸著石頭過河漸漸熟能生巧,並最終實現了得心應手。很快,萬達推出了現在普遍稱之為“第三代萬達廣場”的設計:上海的五角場、寧波的鄞州、北京的CBD。這3個廣場的成功開業,以及開業後的成功經營,徹底奠定了王健林和萬達人的信心。
現在地產行業有一句順口溜:住宅有萬科,商業看萬達。如今的萬達從最初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變成了引領時代的“風向標”。這樣的巨變和王健林主張的“到了黃河心也不死,撞了南牆也不回來”的人生態度密不可分。如果當初王健林在眾人的勸說下放棄做商業地產,也就不會有今天鍾情商業地產,樹立行業標杆的萬達帝國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越是深陷失敗和絕望的泥潭越要相信自己和團隊,不輕言放棄。即便是把冰賣給因紐特人這樣的任務都有解決辦法,還有什麼事情是絕不可能完成的呢?隻要摔倒後拍拍塵土,笑著往前走,就一定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拓展透析
隨著電影《中國合夥人》的賣座,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備受關注,從一個窮小子到中國最富有的老師,俞敏洪的創業史稱得上是屌絲逆襲記。
1978年,高考失利後的俞敏洪回到老家喂豬種地。因為基礎知識薄弱,俞敏洪的第一次高考成績慘不忍睹,英語隻得了33分;第二年,他再次嚐試,依然名落孫山,但這次英語得了55分。那時俞敏洪隻是一心想要考上大學,離開農村去城市生活。因此,當得知縣裏開辦了一個外語補習班時,俞敏洪想方設法地擠了進去,開始係統地學習外語。
1980年,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在堅持考了3年後,他最終考進了北京大學西語係。1985年,俞敏洪畢業後留在北大成為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