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就是勤奮,就是奮鬥,勤奮能夠彌補你才能的不足。
我自己總結,成功核心的地方主要有3個方麵:勤奮、才智和機遇。在這3個方麵中,才智是非常重要的,機遇也很重要,所以為什麼同樣的兩個人做一樣的事情,付出一樣的努力,時間也一樣長短,但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雖然運氣也很重要,但是在這3個方麵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勤奮,就是奮鬥,勤奮能夠彌補你才能的不足。
——王健林在“中國創業榜樣”活動上發表的《致奮鬥》演講
背景介紹
2013年7月6日,在“中國創業榜樣”大型公益活動中,王健林發表了名為《致奮鬥》的演講,生動闡釋了創業中“勤奮可以彌補一切”這一觀點。
奮鬥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精神,可以簡單概括為兩句話:奮鬥就是勤奮工作,充實生活。如今,大多數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怎麼樣才能成功呢?
在王健林看來,成功核心的地方有3個方麵:勤奮、才智和機遇,而在這3個方麵中,勤奮是最重要的,因為勤奮可以彌補人才能的不足。
20幾年前,王健林從一個轉業軍人創業去做房地產,當時完全是“兩眼一抹黑”的狀態,圖紙看不懂,業務也搞不明白,同事懷疑他,同行笑話他,甚至很多人給他下了定論:從哪裏來一定會滾回哪裏去。
麵對這些懷疑和譏諷,王健林沒有退縮,反而下定決心先把業務學好。在之後的四五年裏,王健林幾乎放棄了全部的休息時間,白天要上班,他就利用晚上和節假日的時間,別人去玩的時候,他一個人窩在屋子裏看圖紙、看業務書,向別人請教。就這樣,王健林相當於讀完了房地產業務的大概兩個甚至3個大學,不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建築經濟學等,從一無所知變成了精通。
王健林憑借驚人的勤奮和努力,儼然成為房地產行業的專家,因此,他堅信勤奮可以彌補才智的不足,勤奮可以彌補一切。
除此之外,王健林還說明了勤奮與機遇的關係,很多人認為隻要有了機遇,即使不夠勤奮也沒什麼關係,但是在王健林看來,隻有勤奮才是發現機遇、把握機遇的捷徑。
拓展透析
作為中國最富有的女人之一,從紡織廠女工到劍橋大學碩士、從投資銀行到房地產界的女王,張欣的創業經曆頗具傳奇,她憑著勤勞致富的簡單智慧與外柔內剛的真性情屹立潮頭,成為眾多閃光燈追逐的焦點。
“我是一個不能允許自己失敗的人”,回顧過去,張欣的奮鬥史為許多人樹立了榜樣。
張欣的家境並不富裕,她14歲就跟隨母親移居香港。因為生活困難,她在香港工廠流水線當起了計時工,一幹就是5年。在這一段被張欣稱為“沒有思想的機械式”的時期,她的理想也極其簡單,能從每月八九百元工資掙到1000元就滿足了。
但是當真的掙到超過1000元時,張欣又開始向往去寫字樓工作,成為小白領了。為了這個目標,張欣選擇了給自己充電,無論多麼辛苦,每天下班她都風雨無阻地去讀夜校。直到有一天,她終於走進了寫字樓,成了一家貿易公司的秘書兼財務。
“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上學,接受好的教育。”有朋友說她應該繼續讀書時,張欣竟真的不管不顧地帶著5年打工攢下的3000英鎊,一口炒菜鍋,一本英漢字典,隻身前往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學習經濟學,隨後又從劍橋大學獲得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張欣加盟華爾街,成為一名年輕的分析員,先後在投行高盛和旅行家集團任職。
1994 年,在同學的建議下張欣回國打算在一個名叫“萬通”的公司任職。也就是在這一年,她認識了未來的丈夫和合作拍檔——潘石屹。
1995年,潘石屹離開萬通,張欣也毅然辭去了華爾街的工作,選擇和丈夫一起創業。夫妻倆創辦了紅石公司,3年後改名為SOHO中國。
張欣說:“創業開始是很難的,前幾年我們都是掙紮在生存線上,要付工資,要付租金,要投資,不斷到全世界各地找投資人參與進來,非常艱難。”····
1998年,中國開始房改,房地產進入市場化時代,這也讓張欣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長城腳下的公社就是她的得意之作。張欣坦言自己原本對建築一竅不通,但為了做好項目,她投入了150%努力,“一旦決定要做好一件事,我一定要做得很好。剛做發展商時,無論看書、看雜誌、旅行還是公幹,都在看有關建築的東西,要做到別人一講,我就知道他說什麼”。
憑借著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堅持,張欣獲得了機遇也實現了愛情和事業的雙豐收,即便一窮二白、一籌莫展之時,奮鬥拚搏的精神仍支撐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